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白沙,有一处静谧之地,名为“天籁清音”亭,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更是纳西族文化精神的缩影。

不管刮风下雨,亭中总会飘出缕缕古乐,那是白沙细乐,一种由岁月精雕细琢、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个音符,都让驻足的旅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一份宁静与美好,深植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春风吹到了丽江,为这里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一年,43岁的白沙村民和善志满腔热忱地聚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乡亲,成立了玉龙县白沙细乐会,自己则肩负起会长的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队队长和善志

时光荏苒,25年的岁月悄然走过,这位曾经的壮年已步入花甲,乐队的成员也慢慢花白了头发。如今,乐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令人敬佩的72岁,可以说是丽江最年长的“街头乐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皱纹,却把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沉淀得更深。当指尖拂过琴弦,那专注的眼神与炽热的心跳,一次次地证明了他们的青春,永不停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每提及年龄,和善志不禁莞尔:“我今年六十八,在乐队里算得上是‘年轻人’!”

呵,多么年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支全部由当地农民和农村艺人组成的乐队。

自乐队成立以来,参与的乐手超过40位,有人已故,有人离队前往玉水寨、东巴谷等处继续演奏。如今,乐队常驻乐手约有20人,每日参与演出的有十人左右。无论人员如何更迭,白沙细乐的旋律从未中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舞台,从白沙壁画景区到白沙古街,最终定格在“天籁清音”亭。这个由当地政府在十年前为他们建造的小亭,成为了乐队多年来的固定演出地,是白沙古镇一道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场演出前,仪式感满满。乐队的老人们首先悬挂文昌帝君画像及诸位天尊圣位,并焚香三支,以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便是数小时的倾情演奏,从10:00至12:30,再从14:30至16:30。阳光和雨露是天然的灯光和布景,来往的游客和行人是观众,树梢的小鸟和街边的小猫也是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大年初一、清明节、重阳节,白沙细乐几乎日日在此回响,犹如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沙古街的魅力,在于美景,更在于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与技艺,这些让它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过去,这里曾被称为“洋人街”,许多外国友人为白沙细乐所倾倒,他们不仅购买古乐CD作为纪念,还在“打赏”时大方解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光流转,尽管外国游客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新一代年轻面孔却日益增多,他们在“天籁清音”亭前停留,对白沙细乐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热爱,让乐队的老艺术家们倍感欣慰。他们乐于与年轻人合影,合拍短视频,共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更迭,摆放古乐CD写有“50元”的木盒已空空如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亭前,一张空凳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热爱古乐的旅人。

在这里,音乐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没有隔阂,只有共鸣。游客可以拿起小锣、叮响、镲等乐器,与老艺术家们一起合奏,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这种互动体验,是对白沙细乐最好的传承与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打赏”这件事上,乐队的老人们展现出非凡的淡泊与包容。他们并不在意收到多少或是否得到小费,因为无论多少,每天他们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古街边的演奏现场。对他们而言,音乐,亦是生活。这是来自丽江人最深沉的浪漫。他们同样看重年轻人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尊重,这份纯粹的执着,如同白沙细乐本身,历久弥坚,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白沙古街依旧静静地守候着它的过往与未来。而“天籁清音”亭下的老人们,则用他们的双手,续写着白沙千百年来的记忆。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来到丽江,走进白沙古镇,不妨放慢脚步,在“天籁清音”亭前暂停片刻,聆听白沙细乐的动人之处。更或者拿起乐器,稍坐几分钟,与老人们共同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