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海口6月30日电 从中国海油第一个陆地终端锦州202处理厂,到辽东湾锦州、营口、绥中、旅大等海上平台,从油气开采储运到安全管理,从辽宁到津京、从湛江到海南,一条从北至南的职业轨迹,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向前?

他叫元少平,现任海油发展安全环保海南分公司(以下简称“海油环保海南公司”)党支部书记,海南省生态环境固危废专家、海南省应急管理安全应急专家。30余载以海为家,30余载驰骋“蓝海”,他牢记党员身份,坚守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攻坚产业转型,创新科研技术,用行动书写着无愧于党、无愧于事业的人生豪情。

海油环保海南公司自2005年成立后,已经营人力资源服务近18年之久,收入利润全来自劳务外包输出,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两年前,上级党委对海南分公司转型作出批示,要求公司坚决退出人力资源传统产业。

改革转型的重任落到了元少平身上。他深知,改革肯定要敢于走出“舒适区”,要敢于碰“硬骨头”,但只要为了企业和员工好,一切付出都值得。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元少平带领海油环保海南公司快速组建技术类业务工作小组和综合服务类业务工作小组两个转型“突击队”,多次走访海南省应急管理厅、生态环境厅等地方政府部门,与海南大学、西湖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等学府持续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随着一项项举措的布局和落实,产业转型的“脉络”越发清晰,转型信心也越来越足。

2022年,海油环保海南分公司签下首个深水技术服务长协,成功敲开转型之门;2023年,拿下海口市“一住两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服务项目,首个环保类外部市场落地;2024年,深水安全环保领域成果首次在SCI、EI上发表;党建及经营业绩也实现了质和量的提升……两年的较真较劲,两年的冲刺赛跑,元少平让安全环保主业在海南分公司扎根生长。

“今年,我们实施深化改革行动,目的是让公司能持续高质量发展下去,让员工持续享受转型红利。”元少平说。

勇担重任,永不认输是刻在元少平骨子里的基因。海油环保海南公司技术总监罗衡说,2020年1月,元少平受命攻关工信部立项的4个科研课题,而每个课题都影响着“深海一号”的安全建设和平稳运行。

在“深海一号”建成以前,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船体结构和钢悬链立管的设计技术主要由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型工程公司所垄断。此前国内针对相关课题开展过科研攻关研究,但均没有形成相关的规范标准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尚未建立适用于半潜式生产平台结构以及钢悬链立管测试的装置和技术体系。

为解决“深海一号”重点部位无精确监测工具的“卡脖子”难题,元少平带领团队秉持着奋斗创新的海油精神,担当作为,迎难而上。缺少数据参数,他就带领整个团队总结前期项目经验,构建指标体系,搭建试验平台。

“监测工具研究要从整体设计出发,需要反复计算与试验,不断迭代优化监测方案,才能实现重点部位监测的精确性。”团队成员张博士介绍说,那段时间,他们经历了无数个“再试一次”日夜,开了无数个技术碰头会,从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技术的现状和历史,到苦思构想适用于国内平台的监测方法应考虑到的各种参数,再到疲劳性能,影响因子的一次次试验,国产化的立管疲劳监测系统、船体结构监测系统在一次次的推翻重来,一次次的涅槃迭代中成型。国产化的监测系统成功打破国外对该系统垄断,助力“深海一号”跑出“陵水速度”,也为‘深海一号’顺利投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攻关是创新能力的释放,技术产品塑造更是元少平的责任所在。但如何塑造技术产品?前期既没有十分明确的方向,又没有完全可依的资源,一道难题横在元少平面前。

在办公室全是难题,走出去全是办法。元少平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决定将工作重心紧紧锁定深水场景,南海深水、超深水及高温高压“双深双高”是海洋油气安全环保产业的至难点,他依托“向海”资源特点,制定“七年行动计划—深水战略”,牵头开展自主研发、业务协同和产学研用,三位一体融合轮动,全面正向发力。

一年来,海南分公司塑造深水环保类、节能降碳类、生态环保类等技术服务产品12项,每项产品都凝聚着元少平的心血和汗水。与此同时,元少平还把人才培养作为技术传承的重要措施。他建立“钻石”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岗位建功行动、导师带徒等一揽子培养措施,为员工制定深水环保、土壤调查治理、智能数字化管理等6个发展方向,通过一带一、一带多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员工当项目的“导演”、做创新的“主角”。

近年来,他先后培养了应急管理部及海南省厅专家、中国海油青年科技英才、中国海油能源发展公司技术骨干等专业人才23名。

回望来路,他匠心铸梦;展望未来,他初心如磐。元少平说,作为共产党人中的一份子,他将永葆创新破立精神,努力为国家海洋油气安全环保事业持续努力奋斗。(李学山、罗衡、黄旨轩、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