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国交响乐半壁江山,跃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动人音符的80位上海音乐家的音容笑貌,被留存于一人一幅肖像、一个二维码、一段代表旋律、一个人物故事的“美术工程”之中。昨天,新民晚报夜光杯市民读书会在徐家汇书院举办2024年“品质生活”系列第五场读书会“YUE读时代旋律”,也是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第34场活动,油画家、联合国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委员贺寿昌以自己的画作组成的“时代旋律——上海音乐家故事汇暨上海音乐人物肖像画展”为契机,讲述了音乐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一串串音符,成为城市文化发展跃动的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YUE读时代旋律”读书会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贺寿昌就与上海音乐名家结下深厚的友谊,他画的80幅肖像由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组成。80位音乐家,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帮助联系下,几乎登门拜访过每一位音乐家的寓所。“我们中的许多人知道他们创作的乐曲却不知道他们的故事,我想用画作把这些音乐代表人物的形象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品行、奉献精神和艺术素养。”

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泣如诉,这部献礼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音乐作品,其实是一项集体创作。讲台的一侧,何占豪、陈钢、俞丽拿、曹鹏四位音乐家的肖像就像在默默地诉说这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初期,上海音乐学院刚成立,学生下乡演出时,何占豪问农民想听他们拉什么,农民表示“越剧、沪剧”。农民的回答让何占豪愕然,同时也找到了方向:从民族传统音乐入手,创作出让大众都能听得懂的小提琴乐曲。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越剧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的何占豪,想起了上海越剧演员尹桂芳那句常引发全场经久不息鼓掌的唱腔“梁兄……”他便把这句唱腔曲调引进了小提琴曲谱,形成了协奏曲的爱情主题旋律。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何占豪、俞丽拿等人成立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的小组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经过讨论,他们最终集中于三个题材:一是全民皆兵,二是大炼钢铁,三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时任院党委书记的孟波提议选择第三个题材。上海音乐学院动员作曲系学生陈钢支援实验小组,于是,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他们用西方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如此集体创作完成了《梁祝》这首百听不厌的小提琴曲。1959年,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1960年,《梁祝》诞生的第二年,在莫斯科留学的曹鹏指挥了这部作品,音乐会通过电台向全世界直播,他成为将《梁祝》介绍到海外的“第一人”。当时,为了演奏出中国风格,曹鹏跑遍莫斯科,只为寻一只板鼓,最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格林卡博物馆看到一只陈列的板鼓,如获至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丽拿觉得这是她最满意的一幅肖像作品,比所有的照片都要好。”贺寿昌不无骄傲地说。

80幅肖像作品中人,近半数已经不在人世,因此这些定格在画布上的音容笑貌是怀念也是留存。 在贺寿昌的回忆中,“每次去闵惠芬家拜访,她总是把门关起来,独自练琴。”闵惠芬总是把身段下沉到最渴望艺术的地方。寒冬腊月到西北演出,当地老百姓怕她手冻住,于是人们都在冷风来的方向坐下组成人墙,为她挡住袭人的寒冷,这让闵惠芬深深感动。她主动地一个矿接着一个矿地连轴演出,一把椅子,一把二胡就是装备,那坝子里,房顶上,成千上万的人欢声雷动。“时代性是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生命之源。闵惠芬的肖像背景是荷花,冬季的荷塘看不见荷花,但是其生命力依然在河底静悄悄地孕育着。”

场外大雨倾盆,徐家汇书院报告厅内热流涌动,热情的读者听众留言:“艺术大家牵手民众大家,让经典艺术主动到人民中间,让‘白盒子’以外的广大群众知晓艺术、知晓艺术家,让艺术更鲜活,让经典更隽永,让大家一起接天莲叶……”场内许多孩子屏息认真聆听,这让在场的成人家长备感宽慰,他们在留言中道出了心声:“孩子积极互动,吸收养分。这就是活动传承的意义吧,这就是无数革命先辈奋斗一生的念兹在兹吧,这就是上海旋律走向新时代一代代传承奏响发扬光大的最好体现吧!”(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