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241)

为老蒋建行宫劳累过度导致瘫痪,国军少将——吴瑶

吴瑶(1900-1948),又名朝周,字于嘉,号伯华,浙江遂昌人。在丽水省立第十一中学就读时,因声援“五四运动”罢课游行,被校方开除。后在宁波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秋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一个浙江人进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说来也是挺奇怪的一件事,因为这所学校由于是程潜担任校长,招收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湖南,少部分来自江西和两广,其它省份的属极少。

查询了一下第六队同学录,发现第六队还就只有吴瑶来自浙江,是唯一的一位浙江籍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校毕业后留校任第三期入伍生营副官,继任区队长。1925年7月升任第一师第一团二营六连连长,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刘峙)师部少校参谋,随军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升任第二师参谋处长,1928年8月部队编遣缩编后,离开部队调任江苏省宜兴县公安局局长。

1929年3月,因被人状告“放纵属员渎职殃民”而遭撤职。4月,江苏省民政厅发布训令:“严缉三公安局长,因前松江公安局长翁光辉。宜兴公安局长吴瑶。奉贤公安局长邓良。控案累累。犯有刑事嫌疑。故先后明令撤职查辦。该三人现均已畏罪潜逃。昨特通令所属。一体严缉。务获解究。以儆效尤。”

有介绍说吴瑶被蒋介石斥令永不录用,真是这样吗?蒋介石对忠实于他的黄埔学生,生活中犯点小错,是不会当真处罚的,只是说说而已罢了。

而离开宜兴公安局,报纸上说的畏罪潜逃的吴瑶,也并没有潜逃,此时此刻已通过关系,当上了调防无锡一带,警备沪宁线的新编第三旅(旅长袁家声,后韩德勤)上校参谋长,同年8月调驻扬州,9月又调防芜湖。

因遭通缉名声不好,不久后离职。从此不再用吴瑶这个名字,改用吴伯华的名字掩人耳目,投奔到红得发紫的黄埔一期同乡同学胡宗南手下,1932年出任第一师上校参谋。1934年2月调升第八十三师(师长刘戡,黄埔一期)少将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部开赴山西参加忻口会战。1938年升任第八十三师少将副师长,值得一提的是,接替吴伯华担任参谋长职务的,是后来投奔延安,改名为白天的新中国开国少将魏巍(黄埔四期,陆大十二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四期时的魏巍

在魏巍的建议下,经军、师长同意,以师政训处不能适应抗战的需要为由,将战地服务团改组为第八十三师政治部,设立师政治指导员,由吴伯华兼任,以此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战斗力。据说该师政治部是抗战期间,国军中最早设立的师一级政治部。

1939年4月升任第九十三军(军长刘戡)参谋长。同年5月调任驻西安战干四团,接替夏季屏担任学生第三总队少将总队长。

1940年调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办公厅副主任。到任后不久,胡宗南交给吴伯华一项任务,修建一所宫殿。原来蒋介石每次到西安视察,都要住在第七分校,他认为这里最安全,胡宗南为了讨蒋介石夫妇的欢心,据说是听从了好友戴笠的建议,决定为蒋建一所行宫,遂派人精心勘察设计,在军校附近选址,并命名为“常宁宫”。“常宁宫”于1941年开始修建,历时近两年,于1942年竣工。修建期间,胡宗南经常来查看工程进度,以后蒋介石对这个“常宁宫”也很是满意。而负责整个工程的吴伯华,也因此升任办公厅主任,也许是长期操劳过度,完工后不久,吴伯华因病手足不灵,吐词不清,最后瘫痪在床。

1943年11月因病辞职,挂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1946年7月退役后,挂名中央训练团少将团员。1948年3月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