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个多月前,一艘船舶在长江口灯船东北越34海里处遇险,船上共16名外籍船员,其中15人坐救生筏逃生,1人落水后漂浮在海面。事发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迅速响应,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展开救助行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6名遇险船员被一艘渔船成功救起。但从水中被救起的船员却出现了失温症状,生命体征不稳定,亟需送医救治。

搜救中心立即启动远程医疗救助,联系到上海海上搜救医疗专家组成员——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的护士夏姚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姚瑶参与水上救援(资料图片)

夏姚瑶即刻进行线上指导:“马上擦干身体、脱离湿冷状态、侧卧位、头稍后仰、记录体温……”在现场翻译的协助下,救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经及时治疗,失温船员逐渐恢复意识和体力,被送往医院就医。紧急救援任务顺利完成。

“心存感激,所遇皆温柔;心存感恩,所遇皆善良。虽语言不通,但当我听到电话那头施救成功后传来的欢呼声时,我感觉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所在。”夏姚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姚瑶(右)为市民开展急救培训

“你想加入上海海上搜救志愿者的队伍吗?”两年前,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上海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教官张风雷问夏姚瑶。上海海上搜救?夏姚瑶疑惑地问:“是做什么志愿服务的呢?”张风雷告诉她,海上搜救志愿服务有别于社区志愿服务,需要及时处理海上的救助、搜救等工作,平时则需要在黄浦江等水域进行危险排查和巡视,“队伍对志愿者的要求有点高的,不知你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有!”夏姚瑶坚定地回答。

通过层层面试、体能考核,夏姚瑶加入到上海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的队伍中。一次参与有关船舶事件的心理工作令她感触颇深,失联船员家属的焦虑、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心理工作者们专业的疏导与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场景,每一个环节都击中了她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是有别于临床工作的不一样的生命感悟。于是,她更加关注海上的气候变化,接到每一个搜救中心值班室的电话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那是第一时间需要救助的“现场”,“他们离陆地很远、直升机不一定能及时赶到,我的每一个评估都是挽救生命的希望。他们的身份是船员,他们更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儿女的父亲……他们的家人正等着他们。”夏姚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姚瑶(右一)为市民开展急救培训

“您是搜救中心的夏姚瑶吗?”

“我是,请问您是哪位?”

有一次,夏姚瑶接到陌生的来电。在此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正在搜救中心担任医疗专家组的工作,因此她知道,能问出这个问题的必定是“圈”内人。

“我是半年前被救助船员的船长,可能您已经不记得了。今天在整理抽屉时看到写在纸条上您的电话,我想这个电话肯定是当时救助我们的医疗专家的电话,就冒昧打电话来,想向您说一声感谢。”船长的语气带着感激与些许激动。

“船长您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知道,你们平时工作很忙、很辛苦,你们也都是志愿者,没有应不应该这回事。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我们的船员被缆绳打断了腿,大出血、意识不清,是您耐心、专业地对我们进行指导,后来直升机来把他接走了。”船长回忆起半年前的事情,依旧激动到几乎哽咽,“要不是您一开始的正确处理,我都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无条件就这么跟着我跑船,当时天气不好,直升机开始也到不了,我当时真的已经快绝望了。”

“船长放心,你们在外面的辛苦我们能理解,因此我们的出现就是为了保障你们安全归来。那位船员现在怎么样了?”

“他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现在已经好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看到这个电话我立马就想起来了,才忍不住给您打了这个电话,谢谢你!”

夏姚瑶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心情,“这是鲜有的几个感谢电话,正因为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让我在搜救志愿者服务的路上走得更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一”来临之际,夏姚瑶收到了来自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奖牌,让她备受激励,此前,她还收到了来自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的表扬信。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夏姚瑶在工作之余参与海陆空搜救工作2年多,待机待命默默坚守超1万多个小时,处理海上救助事件近百件,充分展现 “惠海泽航 人本至善”的中国海上搜救精神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顾玉连

编辑:袁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