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俄关系持续升温,朝鲜也在主动拉近与中俄两国的距离,西方媒体便开始兴风作浪,炒作所谓的"中俄朝大三角"甚至"军事同盟"。

莫斯科通过外长的"金口",用一锤定音的方式打破了这些谣言。

也因此,有的网友吐槽:什么军事同盟? 那是供应链伙伴!看来,大家对西方的"愤怒"还是蛮一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客观地说,中俄关系近年来的确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两国领导人的高度互信和个人友谊,为两国关系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这种亲密关系,不仅体现在频繁互致贺电、互赠勋章等外交互动中,更凸显在面对重大国际事务时的同心协力上。

无论是应对新冠疫情还是维护多边主义,中俄始终保持着密切沟通,携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俄方案。

经贸合作是中俄关系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23年中俄贸易额有望突破2400亿美元,提前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

这一数字在2019年还只有1110亿美元,短短四年翻了一番还多,足见双边经贸合作的提速之快。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的背景下,中俄贸易逆势上扬,成为拉动两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能源、农产品、机电产品等传统领域合作持续深化,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两国贸易额2024年突破2000亿美元"到"努力实现203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000亿美元甚至更多",中俄经贸合作正按照两国元首确定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管道串起'一带一路',能源点燃合作引擎。"在能源领域,中俄早已结成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伙伴。

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亚马尔LNG项目等一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为两国能源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随着"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已跃升为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市场。

未来,随着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和北极航道建设的深入推进,中俄能源合作版图将进一步拓展,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中俄务实合作早已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航天领域,中俄联合推进月球和深空探测,朝着在月球背面共同建设科研站的目标不断迈进;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高铁项目建设,为当地民众出行带来便利;在金融领域,两国积极推进本币结算,探索构建独立于美元体系的金融基础设施;在北极事务中,中方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北极理事会机制,积极参与俄主导的北极油气开发。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生机与活力。

更重要的是,在人文交流领域,中俄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0-2021年中俄科技创新年、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中俄体育交流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等专项交流成果丰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期间,中俄两国互帮互助、守望相助,谱写了患难见真情的佳话。

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好感度持续升温,为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筑牢了民意根基。

正所谓"厚植战略互信,共筑合作蓝图",中俄关系的全面提升,不仅得益于高层引领的战略指引,更离不开民间友好的夯实基础。

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中俄正全方位布局"不盟而兄弟"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种关系既非军事结盟,更非针对第三方,而是面向未来、面向和平、面向互利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正如拉夫罗夫所言,纵使双边关系质量远高于传统军事同盟,中俄依然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原则,致力于打造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毕竟,军事结盟意味着主权让渡和行动受限,有悖于中方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
一个主权国家不应把自己的安全托付给其他国家,也不应把盟国视为自己利益的延伸。

这就如同恋爱中的"同居论"——住在一起未必就能永葆感情,反而可能因琐事磨光激情。

更何况中俄虽为友好邻邦、平等伙伴,但双方在综合国力上差距明显。

如果真要结盟,"谁主谁次"恐怕会成为难解的政治难题,对两国关系反而是个累赘。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而中朝关系又是理解这一地区形势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中俄关系的大踏步前进,中朝关系则呈现出更为曲折复杂的演变轨迹。

纵观历史,从血盟情谊到相互猜忌,从革命战友到利益博弈,中朝关系经受住了风雨考验,但也难免出现波折起伏。

正所谓 "同志加兄弟,一对穿心豆;不怕黑眼圈,就怕心猜透",中朝之间虽有深厚感情,却也免不了时有间隙。

追本溯源,中朝情谊可谓血浓于水。

上世纪 50 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毅然决然出兵抗美援朝,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中朝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曾料想,曾经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打响了保卫新中国的第一枪,用鲜血凝结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澎湃出中朝两国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革命豪情。

正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中朝人民结下了生死与共的血盟情谊。

然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更在于利相融。

冷战时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朝关系虽总体稳定,但也时有龃龉。

苏联解体后,朝鲜在内外交困中陷入经济困境,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强盛。

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上的分歧日益凸显,双边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和倒退。

尤其是朝核问题,不仅关乎朝鲜自身安全,也关乎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

作为朝鲜半岛近邻,中国在促进半岛无核化、推进和平对话上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建设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朝鲜在外交布局中始终将中国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朝方各级也多次公开表示珍视对华友好合作。

可以说,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一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课题。

但即便如此,中朝也没有谋求结成军事同盟。

毕竟,朝鲜战争之后,东北亚格局早已今非昔比;结盟不仅徒增两国外交负担,也易招致域外大国的猜忌和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俄朝关系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近年来,在共同对抗美国霸凌主义的旗帜下,俄朝互动日趋频繁、合作不断深化。

2023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对俄进行国事访问,俄总统普京也于今年回访平壤。

金正恩甚至将俄朝关系定位为"战无不胜的战友关系",足见双方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谊。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俄朝关系正在快速升温,但受制于历史积怨、实力差距等因素,短期内尚难以达到结盟的高度。

俄罗斯对朝鲜始终抱持着某种优越感,平壤也不愿俯首听命于克里姆林宫。

保持适度距离,或许恰恰有利于俄朝长远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朝三国不结盟,各有各的考量。

结盟意味着主权让渡、利益捆绑,势必削弱三国外交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更重要的是,结盟容易引发新的对抗和分化,这既不符合中国维护周边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有悖于朝鲜谋求自主独立、俄罗斯重建大国地位的诉求。

相比之下,保持战略互信和利益契合,在关键问题上加强政策沟通和行动协调,三国完全可以携手抵御外部压力,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

正所谓"不结盟,也要不作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西方国家正在加紧拼凑反俄、反华联盟。

这种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逻辑,不仅严重威胁全球战略稳定,也将中俄等国推向了"被迫结盟"的境地。

对此,拉夫罗夫直言不讳地指出,组建反俄联盟是西方当务之急,而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快速上升,华盛顿方面也在加紧布局一个新的反华联盟。

在乌克兰战场吃瘪不断的美国,似乎也在将对俄遏制的招数复制到对华斗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