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闻问道:“爷爷,当年颜回居住在什么地方?”

文教授说:“颜回家居鲁国都城,其东为鲁国宫室及达官贵人的府第,其西为孔子故居阙里。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的赞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人遂将颜回的故居处称为‘陋巷’。今曲阜城北的陋巷街上有颜庙,亦称复圣庙。”

颜庙的现存规模为南北五进院落。全庙共有元、明、清建筑殿、堂、亭、库、门、坊等二十四座一百五十九间;金、元、明、清碑刻五十三通。

程教授一行四人在颜庙依次游览了陋巷坊、复圣庙坊、复圣门、陋巷井、博文门、归仁门、克己门与复礼门、仰圣门、御制兖国复圣公新庙之碑碑亭、礼器库后,来到乐亭和复圣殿前。

文闻问道:“奶奶,在历史上,加封颜回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程教授说:“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至曲阜拜祭孔子时,大多同时拜祭颜子。晋朝之后,拜祭孔子以颜子配享成为定制,颜子及其后裔也在不断地受到历代帝王的封赠。”

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李世民诏升颜子为“先师”;开元八年(720年),玄宗诏封颜子为“亚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又封颜子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诏封颜子为“兖国公”;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赠颜子九旒冕服。元至顺元年(1330年),明宗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明景泰二年(1451年),代宗封颜子后裔颜希惠为翰林五经博士,后改授嫡系颜议。随着颜子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其庙宇的规模亦愈来愈大,礼遇品序也随之提升。

天一问道:“姥爷,历史上颜庙迁过址吗?”

文教授说:“颜庙最早是在金明昌四年(1193年)修建的。据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记载,当时颜庙规模小,庙制简省,位于古鲁城东北角即今五泉庄附近,距现今庙宇约3公里。”

现在的颜庙是元泰定三年(1326年)移庙陋巷后扩建的。当时庙制为“正殿为楹六、东西庑为楹各四。南为神门,门之前为颜子乐亭,犹以为隘,乃即亭为门,门之前为井,斋舍神厨皆以序设”。庙之规模南北长百余步、东西广八十余步。《陋巷志》中有《元陋巷庙图》《元杞国公庙图》,前图标为《陋巷庙图》且有文字说明,后图有图无文,因此今人不知杞国公庙位于何处。颜回与其父颜路各有庙祭祀,与现在颜路庙附于颜子庙的形制是不同的。

文闻问道:“爷爷,明代重修颜庙时就没有改变庙制吗?”

文教授说:“颜庙的形制在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重修中没有改变,但在以后的重修中有一定的改变。”

明正统元年(1436年),颜子五十九代孙、五经博士颜希仁在修庙疏上说:“陋巷故宅原是祖庙一所,大小二十余间。”颜庙面积比元时小。正统年间修庙时按照旧制修盖,基本上没有改变庙制,可能只是增添了一座碑亭。明正德二年(1507 年)修庙时:“鼎新修建,规模宏敞,视昔有加。”(《陋巷志》)颜庙已有了复圣殿、寝殿、杞国公殿及两庑、井亭、乐亭等建筑,奠定了今存颜庙的规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重修的《陋巷志》记载颜庙“上命有司会计银一万一千二百两有奇,正德二年鼎新修建,规模视昔有加”。

颜庙的现存规模为南北五进院落。第一进院位于庙门前,即复圣庙坊东西的石坊和石栏组成的封闭空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建筑形式,大概借以表明颜子居陋之意吧。第二进院位于复圣门至归仁门之间,院内有陋巷井及亭,还有几通石碑及两边的门各三间。第三进院为从归仁门至仰圣门之间,院中有两座石碑亭,东侧原有斋宿所、礼器库,今已不存,向北五门并列,将庙分为三路。中路一门二掖,中轴线上有乐亭、复圣殿、寝殿;两侧有东西两庑,用以奉祀颜子夫妇并有颜氏贤达配祀。西路为杞国公门,有杞国公殿及寝殿,用来祭祀颜子父母。东路为见进门,有退省堂、家庙(今已塌)、神厨(今已不存)等建筑,是祭祀时的附属用房。全庙共有元、明、清建筑殿、堂、亭、库、门、坊等二十四座一百五十九间,金、元、明、清碑刻五十三通。颜庙南宽北窄,南北长为247.3米,东西宽南端原为104.5米、北端原为87.5米,1965年拓宽北门大街时庙西墙向东内迁3米,现占地面积为22890平方米。颜庙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三孔世界遗产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被评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

程教授一行四人一一观览了颜庙中的建筑。

陋巷坊位于颜庙正门偏东,陋巷街北端。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东巡抚郑汝璧、巡按连标建。西梢间曾塌折,1985年重修。坊石质,三间四柱,柱出头,明间大额枋,花板无纹饰,小额枋上刻火焰,火焰下刻正书“陋巷”二字,字板两侧浮雕云纹,每侧上下两云相交,中间透雕。两次间有楼,石刻作瓦垅形,悬山顶,有脊无吻。柱八角形仰莲座,中二柱上端各有南向坐蹲狮,亦称“辟邪”,边柱刻火焰。柱以石鼓夹抱,浮雕狮、鹿、牡丹等,以示其规格之高。

复圣庙坊位于庙的正门外,为石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添建。明间额篆书“复圣庙”三字,上面雕刻有火焰。柱子呈八角形,两边柱上顶仰莲座,用石鼓夹抱,上端刻有云板,中间二柱踞蹲辟邪神兽。

复圣门颜庙大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其后又加以重修,1980年曾揭瓦修葺。门的上面有“复圣门”匾额,无款。

卓冠贤科坊、优入圣域坊位于复圣门外东西两侧,建于明正德年间,为三间牌楼式。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曾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颜子六十七代孙颜光猷捐俸重建。明间额坊上均有花板,东坊花板刻隶书“卓冠贤科”四字,西坊花板刻隶书“优入圣域”四字。

陋巷井及亭过颜庙复圣门之后,归仁门前西侧,保留着颜子当年吃水的水井一眼,因颜子居陋巷而得名陋巷井。宋熙宁年间,“颜子之故居谓陋巷者,有井存焉,而不在颜氏者久矣。胶西太守孔宗翰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于其上,名之为‘颜乐’”。元代初年亭已无存,元元贞年间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治命颜氏一族复构于故基。从《元陋巷庙图》上可以看出,亭在井的东侧。元代始于井上建亭,亭为方形,攒尖顶,明代亦是如此,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时曾拆盖。1979年,揭瓦彩画。井壁为砖砌,井口用石砌成圆形并且覆盖圆石,留有一小孔。井亭呈六边形,平面边长3.85米,亭高4.6米,单檐灰瓦,形似攒尖顶,但顶部留有一孔,与井口相对。其建筑不用斗拱,檐檩直接置于柱上,老角梁分别支于抹角梁上,角梁前端用斜撑支于柱上,做法简单。井的北面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一通,碑正面刻有清康熙时代年款,为重修井亭后所刻。在亭的前面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立的“陋巷故址”石碑一通。

博文门、约礼门位于大门内、第二进院的东西两侧,是颜庙的东西便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添建。门屋三间,一门,单檐灰瓦悬山顶,无斗拱。约礼门于1965年因扩路被拆除,1979年仿博文门重建。二门得名于《论语》中颜子的赞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和孔子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归仁门为颜庙的第二道大门。元代时为颜庙的正门,名棂星门。从元代的庙图看,门实为坊,一门二柱出头式,无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倒塌,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时改为归仁门三间。清代嘉庆年间重修。此门与两侧掖门因《论语》中名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得名。

克己门、复礼门为归仁门两侧的掖门,东为克己门,西为复礼门。二门均为三间,灰瓦单檐悬山顶,檐下有单昂三踩斗拱,明间补间二攒,次间一攒,斗拱疏朗。脊檩下用叉手,平板枋扁宽,额枋高瘦,柱头斜,平身科昂宽相同。建于明正德年间,虽经过多次重修,仍保留了明代的建筑构件。

仰圣门与归仁门在同一轴线上,是颜庙的第三道门。元代时为神门,三间,单檐,明正德年间修庙时改为仰圣门。此门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有斗拱,后经多次重修,1979年揭瓦大修。门东西各有一座角门,东为见进门,西为杞国公门,为东西两路的正门。见进门根据孔子赞扬颜子的名句“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命名。

御制兖国复圣公新庙之碑碑亭位于仰圣门前东侧,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此碑亭倒塌,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时用绿瓦,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和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亭内立明英宗“御制兖国复圣公新庙之碑”,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应颜子五十九代嫡孙颜希仁奏请刻制。亭墙外镶小碑八通。

御制重修颜子庙碑碑亭位于归仁门西侧,明正德四年(1509年)建,形制与正统碑亭相同。亭内立明武宗“御制重修颜子庙碑”等八通石碑,亭墙外镶嵌小碑四通。

礼器库位于克己门内,甬道以东。元代时位于庙东南角,三间,面西。明正德年间移至此处。库五楹,南为斋宿房七楹,俱西向。今斋宿房已不存,有礼器库三间,灰瓦硬山顶,无斗拱。

乐亭过仰圣门之后便是乐亭。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为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建,当时位于陋巷井东侧,元代初年已不存。元初元贞年间重修,元泰定三年(1326年)修庙时改亭为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移于今处,当时为单檐十字脊,四面悬山,后经多次重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拆盖,添换了绿琉璃瓦,1979年揭瓦重修。此亭得名于孔子赞扬颜子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乐亭东南方向的石栏内,有一棵古树,形似华表,相传为唐代柏树,旁有柏图及柏赞石刻。

复圣殿位于乐亭的北面,是颜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此殿在元代时为五间重檐,明正统元年(1436年)时,正庙倒塌,不蔽风雨,神像暴露,破损十分严重,正统四年重修。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建后的正殿为七间,重檐,前面有四根石雕龙柱,其他十八根为八角石柱,浅刻龙凤、花卉。现殿高17.48米、阔37.02米、深17.27米,重檐绿瓦歇山顶,下檐斗拱重昂,殿有回廊,殿中有神龛及颜子塑像,殿前有露台,台基上有石栏,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1930年东面大梁折落,东北角柱被打断,东面斗拱全部被打落,1934年重修。1978年大修,拆卸彩画上部,更换了部分木构件。2006年全面大修。

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祭祀颜子夫人戴氏的殿宇。戴氏,宋国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被追封为兖国夫人,谥“贞素”。元代始建庙时名为“夫人殿”,重檐五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时改为五间单檐,单昂斗拱,灰瓦歇山顶,前出廊。寝殿1930年被打坏多处,1934年重修,1979年又揭瓦大修。

退省堂过见进门便是退省堂。明正德庙图中已有此堂,说明此堂建造年代早于正德年间,但具体时间难以确定。清康熙七年(1668年)颜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颜懋衡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1980年揭瓦重修,更换大部分木构件。今堂三间,灰瓦悬山顶,无斗拱。堂名根据孔子赞扬颜回的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命名,内有明代浅刻颜子坐像石碑一通,还有刻有乾隆皇帝手书《颜子赞》的石碑一通。

杞国公殿过杞国公门便是杞国公殿,是祭祀颜子父亲颜路的场所,是颜庙现存修建时间最早的建筑。颜路,名无繇,字路,孔子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赠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晋赠为曲阜侯,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晋封为杞国公,谥文裕。元代建专祠祭祀,但具体位置不详。

杞国公寝殿位于杞国公殿的后面,是祭祀颜子母亲姜氏的场所。姜氏为齐国人,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被追封为杞国夫人,谥“端献”。元代杞国公庙中有夫人殿,重檐五间,位置不详,明正德年间的庙图中其已位于今处。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

祖孙四人观览完颜庙,感觉收获颇丰。文闻和天一就感兴趣的内容边走边向程教授、文教授讨教,他们之间相互讨论。

【作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