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20日,日军进攻上海,时长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展开。

上海无险可守,本不是会战良地,蒋介石此举意在打给租借的英国人看。

蒋介石的想法是:英国人是世界殖民体系的老大,日本本来是小弟,现在小弟要破坏大哥的体系了,英国人肯定会管。

然而英国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有闲心管远东的事,淞沪会战结束后,精锐尽丧的国军没有守备南京的力量,11月20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乙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陪都,并于不久后将各政府机关迁往重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淞沪会战)

一、定陪都为陪都之始末

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定六朝古都长安为陪都,而是要定重庆。

其实和你的想法一样,一开始国民政府定的陪都真的是长安。

1932年一二九事件时,国民政府以为日本可能要全面侵华了,于是将首都迁往洛阳,并在洛阳发布《以洛阳为行都长安为西京案》,将长安定位第二首都,一旦河南失陷,国民政府就要迁往长安。

然而1932年这个节点,正是日本协调主义与泛亚主义斗争的最后阶段,泛亚主义者虽然干掉了滨口雄幸和犬养毅,但协调主义的一众大佬尚在,日本还没有做好内部统一,就冷处理了一二九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南京的国民政府,庆幸之余总结了在西北的经验,发现长安根本不适合当陪都。

首先就是经济凋敝,自宋以来,西北王气黯然,六朝的过度开发使这里的环境严重破坏,退回了自耕农时代,土地基尼系数低至一点几,素有“关中无地主”的说法,像《白鹿原》那种故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西北农村,平均的背后是贫困,江南经济发达,才会有土地集约利用和高级租佃关系。

其次是交通不便,西北深居内陆,与同盟国难以联系,而西南地区到到南亚、东南亚都有陆路交通,所谓“广西一大怪,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在殖民体系废除之前,长江是国际水道,重庆就是这条航路的起点,所以当时的重庆并不封闭,而是号称国际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是长江航路被日本封锁后,也可以靠滇缅公路做备选,交通上远较长安合适。

最后在地形上,天府之国历来以易守难攻著称,虽然日军的机械化水平实在抬不上桌面,也比国军完全没有要强,山区作战可以扬长避短。

至于选重庆不选成都的原因,是蒋介石要做出随时反攻的样态,跑到成都就成了偏安一隅,重庆是出川门户,选重庆可以提振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各方面都好,可就是有一个问题。

二、统一川政

这个问题就是:重庆根本不在国民政府手里。

历史书上有句话“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这句话不是形容词,也不是夸张,而是国民政府真的控制不了全国,各地军阀非常抗拒中央政府,卢沟桥事变时,军阀宋哲元还在和蒋介石谈条件,要求自己解决,中央军不要进驻。

四川被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瓜分,这些人就是像电视剧《哈儿师长》里范哈儿的那种人。

1935年3月2日,蒋介石亲赴重庆,开始整顿川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哈儿)

此前,薛岳带着十几万中央军一路追击红军入川。

四川军阀发现,薛岳没打几个红军,反而把他们给收拾了个遍。

蒋介石罢免了贵州的王家烈,拉拢了云南的龙云,对四川更是重点发力,派驻参谋团控制各个军阀。

前有甜枣后有大棍,四川军阀纷纷“投降”,表示愿听中央调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岳)

蒋介石对四川的中央化很满意,在离川前,蒋介石发表演讲,认为即使未来华北和长江下游出了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川滇黔三省,重点是四川省在,即可作为民族复兴的基地,日后必可反攻。

整理了四川内政后,国民政府开始对川滇黔三省进行基础建设,修通了连接公路,发展了一些工业。

到1936年4月,蒋介石再次巡查西南三省,对此前的投入表示满意,三省作为后方基地的地位确立,重庆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陪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南三省)

三、陪都历史对重庆的影响

重庆成为陪都后,大量工业、金融、文化产业开始迁入重庆。

重庆在一夜之间成了高度工业化城市,战时大后方一千多家工厂里有近四百家迁入重庆,

当时的四大银行的总部都迁往重庆,不少小银行也跟着迁到重庆,重庆成了金融中心。

随着大量移民涌入,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沿街店铺增加不少,江南江北的知名品牌汇聚重庆,各种地方特色小吃也都可以在重庆找到。

贸易的发展还使得本已衰败的木船复兴了起来,由于投入少,不消耗战略物资,木船穿梭长江航道,成为一大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船业)

各地大学的精华迁往重庆,形成战时后方暂时的文化繁荣。

这些影响都是一时的,随着抗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工厂、银行、大学也都回归原处,重庆又复归了平静。

留下永久性影响的,是风俗习惯。

从前,重庆人称呼外省人为“下江人”或“脚底下人”,习惯自称“老子”,颇有居于长江上游的自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各地人涌入重庆,尤其是下游江南人的到来,这种称呼引发诸多矛盾,重庆警察局特地下令查禁此类称呼。

“下江人”经济更为发达,文化也比较开放,重庆人在与其接触后,自身受其影响,逐渐“下江化”。

各地人在重庆汇聚,互相交流时,“国语”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成为了公约数,这促进了重庆人普通话的普及。

国民政府在重庆开展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进行移风易俗,遏制了吸烟、赌博之风,也废止了一些旧习,如重庆本有男女同浴,借机卖淫之风,就是在此期间废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发达地区的人聚集重庆,给重庆的民风带来了永久性影响,使重庆在西南地区显得与众不同,更为包容开放,这是重庆曾作为首都的历史之见证。

参考资料:

朱丹彤,徐晓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市民生活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37-142.
何晓鹏.抗战时期为何选重庆为陪都[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