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今天讲两个故事。先说第一个: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刚从英国回来不久的老舍出任齐鲁大学教授,一边教学一边搞文学创作,此时正在《现代》杂志上连载《猫城记》。老舍工作在山东济南,而母亲则是住在北平——就是《正红旗下》那位善良、坚强、勤俭的妇人。

为了能够让老太太在北平安享晚年,老舍出资3000银元在太平湖附近购买了一所十开间且附带大院子的宅子——实际这是买晚了,在12年前,即民国九年(1920年),郁曼陀通过弟弟的资助,在阜成门巡捕厅胡同(今天的西城区二环内159中学附近)购买了一所两进九开间的大宅,花费2200银元。而这座大宅到了1930年已经涨到5000银元——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对了,郁曼陀的弟弟,是故都——啊,不对,是郁达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在抗战爆发之前,国内的知识分子普遍阔绰,生活待遇优渥。所谓的知识分子,包括作家、记者、编辑。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大学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大学教师的收入,普遍偏高。北洋政府教育部在1917年发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令》当中规定:正教授、本科教授、预科教授的月薪水平分别是300-400 元、180-280 元、140-240元。甚至就连助教都有50-120 元。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发布的《大学教员薪俸表》当中,把大学教员薪俸划分为四等十二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齐鲁大学担任正教授的老舍,月薪大约是360元,所以即使是只依靠薪酬,在北平出资3000元购买大房子也并不吃力。而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郁曼陀买房就已经不需要弟弟资助了,因为此时他在朝阳大学、法政大学兼任刑法学的预科教授,月收入450银元。同一时期,梁实秋在北京大学担任外文系正教授,领的是第二级校长的薪酬,月收入500银元。这个收入已经颇高了,同时期北平城内的一个三等巡警,每月薪酬只有六块半的银元。

一个梁实秋,大约就能抵住一个巡捕房的总体收入了。如果不买房,租一个条件相当不错的公寓,每月仅需5元。每月出12元的伙食费,已经是可以保证餐餐有荤有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大学教员的收入确实高,但是与当时的作家比,还是小巫见大巫。鲁迅当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稿费标准是千字10银元,而出版书籍的版税则更高。鲁迅居住在上海的9年时间里,稿费+版税的收入,总计大约6万银元,年均6600银元。这还不算中央研究院每月固定支付的300银元……

此外,鲁迅之前担任的是教育部佥事,月俸200银元。因支持女师大学生斗争而被免职,被迫离京去上海。后鲁迅在法院起诉教育总长章士钊,控告其非法免职——最后官司还真的打赢了,于是教育部只好继续给鲁迅支付薪俸,躺赢……鲁迅出资3700银元在北京购买的32开间四合院,实际只是他小半年的收入而已。在《骆驼祥子》当中,车夫祥子的终极梦想就是攒够100银元,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为此,祥子死命拉车三年时间,才攒够——放在迅哥儿这里,也就三四天时间,易如反掌。人和车行的刘四爷,豪横了大半辈子,在北平也算是有字号,实际也就是有六七十辆二手洋车而已,最后折腾卖掉最多到手5000银元——与迅哥儿相比,也很一般。

问题是,鲁迅的千字10元稿费在当时并不是最高的。稿费最高的是张恨水——千字17银元。更恐怖的是,张恨水还是一个高产作家,几乎是一年问世一部长篇小说。最多时候同时开工六部长篇小说(《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天上人间》、《春明新史》、《剑胆琴心》、《青春之花》),在多家报刊杂志连载。

据说张恨水可以同时左手打牌、右手写书。一生总计写有120部中长篇小说,光是《金粉世家》就有100万字,简直就是人形印钞机……而当时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也确实是十分优渥,比如担任北京大学正教授的徐志摩,竟然能够养得起陆小曼,两白一黑,懂的都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一个演讲会都得坐飞机去——那年月的机票可不是一般人能买起的。当然,即使是在今天,大部分国人也并未坐过飞机,比如小编……这些人家里都有拉包月的车夫,此外还有若干保姆、厨子等。比如鲁迅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家里做饭的就是专门从绍兴带来的厨子;在上海时候,知名大饭店“知味观”的厨子更是轮番来鲁迅家里当私厨。家里的佣人曾因为吵架而被邻居围观——只要不是精神病,就不至于一个人吵架。而张恨水就更恐怖了,家里有三房妻子、十三个孩子,在北平大栅栏有一座七进的豪宅,加上厨子、保姆、司机(购置一部福特牌汽车)等,每天有40人同时开饭……

03、当然,大学教员、知名作家是属于特殊群体,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同样是教员,中小学教员就远比不上大学教员。比如当时的中学教员,通常为时薪制,每小时多则2银元,少则5角洋。比如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的时候,月收入是50银元;大约同一时期,老舍在南开中学任教,同样是月薪50元。但这是民国初期的水平。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般省份的省立中学教员薪酬大约是80银元。但如果是县立中学就会少一些,大约是50银元;而小学则会更少一些,大约只有30银元。但是这个收入水平,与普通人比起来已经是非常高了,当时京津一带的普通工人,月薪普遍是8-10银元。哪怕是一个小学教员,月收入30银元也足够过上不错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但是好景不长,在抗战爆发之后时局动荡、通货膨胀,这些知识分子依靠薪水也就只能是勉强糊口。而大作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战火烧天,谁还有心情鸳鸯蝴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叶兆言先生曾言:“在上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的知识分子都阔绰过,也差不多都穷困过……”

再讲第二个: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个无比神圣而又伟大的制度,因为它是所有读书人的上升空间,也是中原王朝人才布局的一个重要通道。不过这个制度虽然神圣,但是由于生长在封建的土壤之上,所以神圣之中也隐藏着很多的阴暗,尤其是在王朝的末期,科举制度中的阴影就更加严重了。例如在慈禧太后时期,科举制度就处在被废的边缘,因此慈禧太后对于科举考上来的学生就不太关注,甚至,她还因为一个状元的名字不好听,就干脆将他给踢了。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黄巢落选以后颠覆了唐朝,而这位状元落选以后,也颠覆了清朝。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花上5块钱,尽情阅读精彩内容,你必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