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很多国军将领都决定追随蒋介石一同奔赴台湾、负隅顽抗,而卫立煌却是个例外。

作为国军上将的他先是提前撤去了香港,后来又几经周折,从厦门地区绕行最终回到了大陆,受到了隆重招待。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过去的“东北剿匪总司令”、“共产党公布的43位战犯之一”,竟然向我党提出了想要担任国防副主席的想法,并且最终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我党关系密切

1942年3月5日,原本在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担任主任的袁晓轩叛变,而在叛变之后,袁晓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蒋介石举报国军高级将领卫立煌是我党间谍,声称其频繁与毛主席“鸿雁传书”,双方往来极为密切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暴怒,直接将卫立煌撤下搜查,果然在卫立煌的家中搜出了大量与毛主席往来的书信。

可出乎袁晓轩的意料的是,这些信件里竟然没有涉及到任何实际事务,而完全是一些思想疑难上的沟通,连蒋介石看了之后都脸色甚为难看。

倘若说卫立煌通共了,他们缺乏根本性的证据;可是倘若要说卫立煌没有通共,那么卫立煌与毛主席的书信往来、思想咨询又算怎么回事呢?

他蒋介石难道就不能给卫立煌提供“心理辅导”吗?还是说只有延安那边的“代宣传部长”是他卫立煌的“灵魂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蒋介石气愤的是,卫立煌与毛主席在书信往来中可以说是极为推心置腹,在毛主席写给卫立煌的一封信件上,甚至包括这样的内容,

“若其余诸部与我党皆有摩擦,先生不必特立独行,我党能够理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有许多人故意针对我党,故意引起两军摩擦,而这种行为本身与卫立煌的革命观念不符,所以他是不屑而为之的。

毛主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直接跟他表明了不需要有心理负担,为了防止引起蒋介石的猜忌和同事排挤,即使是与我党产生一些摩擦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话里话外都能看得出来,蒋介石赫然成了一个外人,这也就难怪他气愤不已了,而根据袁晓轩的举报,卫立煌可不仅仅是与毛主席来往频繁,同时还与我党的朱德元帅以及彭老总等人都有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晓轩表示,早在垣曲会晤期间,卫立煌就与朱德元帅有过连续数日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卫立煌不仅公开表示蒋介石“气量狭窄”、“常肝气盛,寿限难永”,甚至还与朱德元帅相约定,在后面也要团结起来共同守卫华北。

卫立煌的坦诚,得到了朱德元帅的欣赏,以至于朱德元帅甚至将自己即将去延安开六中全会的消息告知了他,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我党的隐秘,两人交谈的深度达到这种地步,可见其情谊。

1928年,卫立煌与彭老总也有所交流,由于蒋介石当时曾在党内说过“今天是反共,非是反共之时机”,所以卫立煌不仅将这一消息公然告知了彭德怀,更是在随后的华北事务上,对我党多有谦让,美其名曰维持两党间的友谊、促进两党共同维护华北地区,这事也把蒋介石气得不轻。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卫立煌虽然贵为国民党上将,但是在革命思想上,他与蒋介石是有所分歧的。

也正因如此,在革命期间,卫立煌就与我党诸位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我党释放了积极友善的态度,所以才会在后来得到这种待遇。

担任剿匪总司令,公然与蒋介石搞分歧

前面也提到了,袁晓轩在叛变后举报了卫立煌,可因为没有搜查出证据,所以蒋介石也不好给卫立煌定罪,这件事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卫立煌在出任东北“剿匪”总司令后,却是公然与蒋介石“唱反调”,到最后甚至留下了一个“匪谍”的绰号,这是怎么回事?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两人的主张了。

蒋介石的想法是“彻底解决东北问题”,具体就是指东北军要打通沈阳到锦州间铁路、并且坚守锦州,以此来稳定东北局势,等国军在华北的战役中打赢后再去支援东北,最后一局击败我党;而卫立煌则是认为沈阳兵力本身就已经不足了,只能死守沈阳,无力支援锦州,拒不受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立煌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的。

以当时沈阳的兵力的确只能够固守据点,倘若真的主动进攻,恐怕非但不能保住锦州,甚至会直接让国军在东北地区大溃散。

那么他的想法有没有问题呢?也有,那就是蒋介石已经无力攻击东北沈阳这边的军费开销,沈阳如果能够与锦州连通,那么国军就还有机会,反之根本坚守不了多久。

以卫立煌的卓越眼光自然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在当时他就跟蒋介石提出了另一个想法,那就是直接放弃东北地区,把主力部队撤到华北以及西南地区以图东山再起。

可是一心想要早日实现独裁的蒋介石,怎么可能愿意放弃东北呢?

而卫立煌眼见蒋介石作出错误决断,索性也就带兵固守沈阳,不去锦州支援还能少些损伤。

事实上,早在被蒋介石调到东北的时候,卫立煌就是不情愿的,可当时东北负责人陈诚盲目改革,将东北部队打乱重组,把东北搞的是一团糟,以至于当时军中甚至有着“杀陈诚谢天下”的呼声,蒋介石只能把陈诚调下来,丢到台湾去准备后路,而卫立煌就成了接替陈诚的最好人选。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

说他决定正确,是因为当时卫立煌的确是国军中的最好人选,说他决策错误,则是因为公然的“将帅分歧”大大加快了我军收复东北的速度,还为我党减低了损失。

因此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卫立煌也是为我党收复东北做了贡献的。

当然,毛主席同意卫立煌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不仅仅是因为他与我党的关系,其军事实力也是毋容置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功赫赫能力超群,符合条件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听从史迪威的建议,从国民党军队中抽调12个军31个师用以组建远征军

这一支军队不仅经过了美国专业教官的培训,而且还携带着新型美式装备,而卫立煌正是蒋介石精挑细选出来的远征军司令官。

由此可见,卫立煌的能力得到蒋介石的高度认可。

1944年,卫立煌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怒江战役。

为了打通滇缅公路、收复腾冲,龙陵芒市等军事要地,卫立煌设立了精密的计划,将自己挥下的部队分为数路,齐头并进、强行渡江,虽然日军方面发动了猛烈的炮火袭击,但是早有准备的卫立煌最终成功强渡怒江,挫败了日本人的野心。

紧随其后,卫立煌就率领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丢失缅甸公路的时候遗留了大量的物资,所以日军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屏障,以至于远征军打了两个月都难见成效。

最终还是卫立煌敏锐地发现了敌人的弱点,指挥工兵暗自从会通桥下挖隧道,直通敌方阵地,率领部队突然出现杀得敌人丢盔弃甲。

一路披荆斩棘之后,卫立煌成功带领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交通,让源源不断的美国物资流入了中国。

而这只不过是卫立煌搏击日军的一个小片段,纵观其一生彪炳战绩,可以说是为抗日立下赫赫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有着国军上将、远征军总司令身份的他,对于我党积极开展统一战线是有着巨大益处的,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并没有多少犹豫,就同意了他担任国防副主席的请求

当然,其实像卫立煌一样被委以重任的国军将领并不在少数。

比如程潜,张治中就先后担任过我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龙云,蔡廷锴也陆续担任过我国的国防副主席;黄绍竑担任过我国的政务院政务委员;

傅作义和刘文辉分别担任过我国的水利部和林业部部长,这充分证明了我党的“容人之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然就是蒋介石的“任人唯亲”了。

为了加强对国民党内部的控制,蒋介石刻意将整个国民政府分为了几大不同派系,比如什么“黄埔系”“日本士官系”以及“保定系”等等。

不得不说,国民党在这方面做得就远远不如我党了,这已经不仅仅是人才任用的问题了,更严谨地说,是国民党没有我党那种“天下为公”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