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假期里,让孩子的成长真正发生。

01

小学生的假期

应该如何度过?

首先声明,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假期的安排,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么,小学生的假期,应该如何度过?

我建议,假期应该把重点放在3件事情上:学习、发展兴趣、承担劳动任务。贯穿这三者的,是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学习仍然是假期的首要任务

假期的学习,和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里的学习,是以浅学习为主,因为班级授课制以及按铃声上课的设计,要求所有学生统一步调,这样,学习必然是相对机械的。

但是假期里,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就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因此,假期是深度学习最好的机会,而深度学习,能够让孩子步入良性循环,最终大幅度地提升学业成就和自身能力。

1. 抓阅读和写作

读写能力是孩子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个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的途径主要是大量读写。而平时学生时间有限,大量读写的最佳时间就是假期。

小学低段:

(1)让孩子大量阅读,从绘本、桥梁书到初阶童书。桥梁书和初阶童书,可以用大声朗读的方法;

(2)根据老师要求,增加一定数量的长文挑战的训练,以孩子能接受的程度为宜;

(3)让孩子录一定数量达到作品级别的讲故事视频,要求脱稿。

小学中段:

(1)把海量阅读作为重中之重,挑战300万字(约30本中等水平的童书);

(2)加强自由写作练习,每周至少一篇,最好2-3天一篇,甚至可以挑战每天一篇,每篇不少于300字。

小学高段:

(1)如果阅读量不够,保持足够的阅读量,读中高阶童书,把大奖小说系列扫读一下;如果阅读量足够了,那么,开始向经典转移,尝试挑战《西游记》原本或《水浒传》。

(2)可以选择一本传记来读,例如《居里夫人传》,或《海伦·凯勒传》。如果孩子喜欢艺术或体育,可以量身选择,例如《梵高传》《乔丹传》之类。

(3)仍然要加强写作量。每周2篇是底线,也可以不断挑战,甚至每天挑战。字数以500字为底线。

2. 抓英语的输入量

为什么要抓英语的输入量?英语和语文一样,输入量是学习的关键,而不是做题。输入量不够,做再多的题目也是白搭。而假期,是增加输入量的最佳时期,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

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五六年级加强外语学习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学习靠积累,如果语文和英语小学不强,到了中学很难弥补。

二是英语学习因为重在训练交际能力,如果早期占据了优势,就能够步入良性循环。反之,到中学要补,就会事倍而功半,越学越痛苦。

3. 做好假期作业

理论上讲,寒暑假作业,不应该再复习上学期学习内容,这纯粹是为了填充假期而做的无用功,实际上,学生也很讨厌。

但是,在三种情况下,寒暑假作业可以与学期内教学发生关联。

第一类情况,学期内教学没达成的内容,假期需要继续学习。

继续学习的前提,是把问题识别出来。举个例子,家长可以在放假后几天内,把一学期的生字词,重新听写一遍,然后把孩子写错的生字词记录下来,让孩子重新学习和练习。

在假期中,设置几个检测点,不断地减少不会的生字词的数量,到开学前,确保全部过关。这样,孩子下学期就可以轻装上阵,不至于把错误一直带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第二类情况,是为了下学期课程而进行的准备性学习,通常听老师的安排就可以了。例如,下学期要开设《西游记》课程,假期需要提前自读全书,就属于这种情况。有时候老师也会布置一些预习工作,比如把下学期教材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利用假期提前自学并背诵,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类情况,则是属于专题性的加深学习。例如在假期,布置一定数量的数学挑战题,这是一种加深。如果作文差,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这也是一种加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发展孩子的兴趣

为什么要发展兴趣?

发展兴趣不是应试,不是高考加分,不是做艺体特长生,何况兴趣也不限于艺体,而是因为生命需要。

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赋或兴趣,那么,在这方面进行拓展,就是孩子内在的需要,是生命的需要,是孩子的自尊和幸福的重要源泉。

发展兴趣要持之以恒,但是假期肯定是最佳的时段。

其次,兴趣会是孩子未来发展的第二曲线,让人生更有弹性,有更多可能。我们很难想象孩子将来只拥有考试的能力,而且还不一定比别人强。

· 承担劳动任务

暑期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是最重要的。也可以承担一些工作,例如帮助父母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可以让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帮忙。

为什么要强调做家务和承担工作?因为做家务和承担工作相对枯燥的,更多的基于义务而不是兴趣,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是强调了为他人服务。

为他人服务,能训练孩子的责任感,并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还有许多附带的效益。

例如,通过这些练习,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会加强掌控感;孩子对怎么有头有尾地做一件事,会形成相应的经验,内化为一种可迁移的形式结构;孩子容易走出自我中心,将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加以协调;孩子会更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现在亲子之间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会照顾好你的,但你要听话,按我的要求来做,因为这样对你最好。”这个模式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我会引导你,帮助你,纠正你。”

另一方面,承担劳动任务也能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拓展自己的认知。

比如,许多孩子没有财务的概念,甚至弄不清楚100元意味着什么。没有财务的概念,结果是走极端。要么孩子觉得家里有花不完的钱,大手大脚,根本不在意;要么孩子觉得家里没有多少钱,在同学面前自觉低人一等,有内在的贫穷感。

家长可以把筹划买菜和买菜的任务交给孩子,让孩子了解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用很少的钱,满足自己的主要需要,甚至活出高级感。而这个过程,是要让孩子学习甚至参与的。

02

假期里

应该怎样“管”孩子?

多数家庭,要么不管,要么管不住,要么管死了。真正地实现“以帮代管”且亲子关系和谐的,确实不多。

问题出在哪儿?关系为什么这么难处?

因为我们都既渴望对方,又惧怕对方。既想返乡,又想离乡。或者说,我们对家庭,对所爱的人,都有一种矛盾心理。既想在一起,又怕在一起。

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我用两句话来概括:确立边界,提供价值。

· 确立边界感的3条原则

关系中的绝大多数冲突,是越界导致的。那么,怎么“确立边界”呢?“确立边界”难在哪儿?

首先难在我们的深层观念上,我们总以“我这是为你好”作为名义,对孩子进行没有边界的控制。并且,让孩子无路可逃。

确立边界的原则是什么?我认为有3条:

一、属于私人领域的,孩子做主;属于公共领域的,确立规则。

二、界定不清楚的,以说理的方式来裁决;裁决不下的,父母说了算。

三、在执行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保持必要的弹性。

为什么要把终裁权放在父母这里?这是要跟孩子经常讲清楚的。因为从法律上讲,父母是你的监护人。因此,你的一切民主自由,都是有尺度有边界的。你只有彻底成人,从年龄和经济上独立自主了,才拥有完全的自由。背后的原理,就是对等原则,自由必须以理性为前提。

举个例子。在假期里,作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或履行的义务包括:

1.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没得商量,可以搬出义务教育法跟孩子讲)。

2.完成和父母约定的学习任务(比如课外班及额外的挑战)。是否可以有部分父母强制的任务?可以,但要慎重,而且要讲明白。

3.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必须处于学习状态(这实际上是训练孩子的精力管理)。

4.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接触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

5.承担约定的家务(主要是洗碗、清洁等无价值纯义务劳动,甚至可以对家务细节作出规定)。

作为孩子,享受的权利包括:

1.我的房间,我做主。

2.约定之外的时间,由我支配。

3.可以使用手机、电子产品的时段,父母不得干预。

· 边界是流动,要注重澄清和交流

复杂在边界是流动的,我们和孩子都控制不住越界的冲动。而且,许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问题在于,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认为,正是这些说不清楚的事情、弄不清楚边界的地带,才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空间。当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来控制孩子的时候,才是问题的根源。

以收拾房间为例。如果孩子长期不收拾房间,那么,你没必要指责他。当你指责孩子的时候,你以为是为他好,其实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本能反应。

你可以跟他说:

1.我刚才路过,看到你房间里非常乱,地上都是垃圾,桌子上摆满了碗,床上堆了不少衣服,鞋子也到处都是。(描述现象,不带情绪)

2.这样的话,就会降低你的学习效率,降低你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会潜意识里影响你的自尊。毕竟,我们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描述可能的后果,建立因果关系)

3.我建议,你可以为自己的房间树立一个尺度。除了定期收拾外(可以请我协助),养成几个小习惯:垃圾扔到垃圾筒里,满了就倒;偶尔一穿的衣服随手挂在柜子里;鞋子始终放在门口;吃完饭立刻把碗放回厨房。(给出建议)

4.如果需要我提供监督,我很乐意。(提供帮助)

注意,孩子能不能收拾清爽房间,不是问题的关键。毕竟,多数孩子平时就没有收拾房间的习惯,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必耿耿于怀。重要的,是这种澄清和交流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底线

家长要守住底线,温和而坚定地坚持。温和,是指坚持原则,不能以严重的亲子冲突为代价,不能以损害孩子的面子为代价。坚定,是指要竭尽所能地达到目标。

怎么办?一是尽可能不用惩罚,而用说服;二是惩罚尽可能对等,不动情绪。

尽量避免“你今天非把这个活干了不可,不然我跟你没完”这样的博弈心态,而要退让一步:“你现在可能忙,或者心情不好,那么,你给个时间,什么时候完成它?”因为孩子往往只是不满你附带的情绪,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

一定要惩罚时,就要说理在先:

“你本来应该如何,结果你没有。我反复提醒过你,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为了公平起见,本来我打算让你如何,现在也取消了。但是,不会影响其他承诺的事情。”

这是一个我们的个性与孩子的个性相互适应的磨合过程。最终,不是谁压倒谁,而是达成一个双方都觉得舒服的边界,以及相处模式。

这里面的技巧,是逐步和孩子一起摸索的。

例如,在约定的学习时间内,电子产品放在哪儿?要不要放在客厅里?都要达成共识。

如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呢?怎么办?可以采用结果控制,即父母回家后,直接检查白天你一个人在家时的作业。不断地跟孩子分享管理电子产品的必要性和技巧。

如果孩子不自律,自己也知道不自律,则实行手机管控。极端的情况,可以在客厅安装监控,然后孩子在客厅里学习。只要和孩子约定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 把边界意识变成一种习惯

把边界意识变成一种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与冲突不可避免。

先试着彻底地根除(当然不是一次完成的)两个想法:

1.“你要听我的话!”——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

2.“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听话?”——企图用某个招数达到目的的想法。

同时,要树立两个思想:

1.哪怕一个假期浪费了也没关系,天塌不下来。

2.既然我决心帮助孩子过好假期生活,我就要尽可能地投入时间。

根除两个想法,树立两个思想后,不妨把每一个假期,都当成一个学习过程,直到形成健康的交往模型,以及与孩子达成了默契。

这种默契,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如果今天只是寻求技巧,那么,根本就没办法解决问题。将对错与感受协调起来,才是管理的艺术。

· 提供价值的本质是提供支持

边界确立好了以后,提供价值,本质上就是提供支持。作为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哪些价值?

包含三方面:一是提供生活价值或生存价值,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二是提供情感价值或情绪价值,让孩子感觉到被爱;三是提供指导价值或智力价值,为孩子的人生提供指导。

我们经常把第三类爱,叫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性之爱,孩子有没有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性之爱。缺爱的孩子不容易幸福,缺指导的孩子不容易成功。

显然,我这里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第三类价值,就是指导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以“确立边界”为前提,孩子不会接受你的指导。

03

追问:我们究竟要

建设怎样的家庭生活?

我们讨论了假期应该让孩子干什么,讨论了假期里应该怎样管孩子,但是,有一个问题经常会被忽略,那就是我们究竟想要建设怎样的家庭生活?

回顾人类历史,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以抵御风险。过去之所以盛行大家庭,动辄几世同堂,就是因为船大了,在那个社会中的行驶就会变得稳定。

我们这个时代呢?或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应该成为写照。一句话,我们更应该发展一种生态化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中,健康的竞争与健康的合作,应该被平衡起来。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应该是——

1.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

2.与他人充分合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就并积极学习。

3.发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并追求生命意义。

“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核心能力的发展,像我们所谓的读写能力,就是核心能力,二是个性的发展,就是发展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与他人充分合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就并积极学习”,就是说,不要让他人成为自己的“诅咒”,或者自己成为他人的诅咒。我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有一条核心的原则,就是要让所有的指导朝向成长性思维。

是的。有时候看上去,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聪明一些。但是,这“一些”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真正决定他的成绩的,是他的热爱和努力。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他的热爱和努力,让他在面对数学的时候,显得比别人更轻松,从而加深了聪明的印象。

事实是,任何领域,只要我们足够的热爱和投入,都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如果你热爱数学,你就应该以他为榜样,像他一样付出热爱与努力。

但努力不是为了打败他人,是为了成全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成全更为遥远的梦想。

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对孩子来说,失败意味着放弃,而只要不放弃,人生永远没有失败可言。这样,别人也不会成为自己焦虑的源泉,而会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最后,“发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并追求生命意义”,是告诫我们自己,不但要教孩子怎么达到目标,而且要帮助孩子不断地完成认知升级,即对自己的学习方式、生命态度、价值观和人生意义,不断地进行省察。

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自我调整,持续地朝向人生的幸福。

你认为呢?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新校长传媒/老魏的咖啡馆

作者 | 魏智渊 南明教育联合创始人/橡果书院院长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