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红色旅游路线推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持续升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山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每一个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都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七一建党节”即将到来之际,特推出芦山红色旅游路线,通过打卡红色地标、瞻仰革命圣地、探访红色旧址、缅怀革命先烈等多种形式开启一场意义深远的红色研学之旅,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仙关桥

飞仙关桥,建于1950年,东西横跨青衣江上,连接芦山和天全县境,为悬索式钢索吊桥。

桥柱横额上有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写的桥名“飞仙关桥”,字体苍劲有力。西岸塔柱有十八军政委, 谭冠三题写的楹联“发挥天才发挥力量战胜困难创造人民幸福,一面进军一面建设解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东岸塔柱上有西康省主席廖志高题写的楹联“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何难克服,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区从此繁荣”。

桥西岸天全境内有三层六面碉楼一座(桥东有一碉楼在90年代拆除),每面长4.6米,厚0.7米,石头20层,总高8.8米,共有3个半圆形哨亭。1972年政府在桥下游约200米处修建石拱桥,交通改道,飞仙关钢索桥废弃封闭至今。该建筑可代表近现代芦山桥梁建筑风格,对研究古代地方桥梁史可起到参考作用。该桥目前是飞仙关旅游景区重要景观,是飞仙湖景区的靓丽风景。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军部旧址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军部旧址位于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古城坪村古城坪组130号。1935年11月初,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奉命从宝兴县灵关进入芦山县双河场,向北占领太平场、宝盛场进入邛崃、雅安县境。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与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从东、北、西南三面夹击固守在青龙场的强敌石照益旅。

红军在甘溪坝、石山寺一带与敌军经过激战,全歼敌石旅、周旅2个团5700余人。朱德总司令铭文称赞:“青龙场的战斗是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青龙场战役后,第三十军将其军部先设青龙场,后迁驻龙门乡古城坪张继武、张继汤、张继禹三农户家。军长程世才(代理)、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李天佑 (后黄鹄显代)、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第三十军军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经理处、军医院和一个包括炮兵、侦察、通讯、警卫等分队的特务营。第三十军下辖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师。1936年2月,第三十军撤离芦山县,经宝兴县翻夹金山北上抗日。

原旧址为3个四合院,面积分别为743、945、972平方米,后因火灾烧毁1个四合院,现存2个四合院。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中共雅安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被评为雅安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陈列展

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陈列展,位于四川省芦山县芦阳街道汉嘉社区,布展室面积约500平方米。为讲述抗战时期中国空军著名的抗日英雄、中国空军第一位空战王牌飞行员乐以琴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及弘扬乐氏优秀的家风传承故事而修建。

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陈列展以图文结合、多媒体、场景还原等展陈形式,主要展示乐以琴投笔从戎、报考航校、航校磨砺、为国为民,奔赴战场、英勇作战、英雄殉国及乐氏家族勤俭、忠信、孝悌、廉善的家训和家风传承等,展现英雄虽逝,魂铸故里!“一方水土育英才,舍身报国多豪迈”。如今,乐以琴生平事迹暨乐氏家风陈列展已成为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企事业单位人员、学生群体及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山县博物馆

芦山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秦时建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在此屯兵筑城,故又称“姜城”。芦山县境内汉代文物遗存丰富,素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建国以来,在芦山县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1981年成立了芦山县文物管理所,1984年成立了芦山县博物馆。

芦山县博物馆作为我县灾后重建项目之一,座落在迎宾大道东侧“姜城书院”内,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馆址面积约24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100平方米,是一幢集收藏、展览、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

芦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共计909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1件,国家二级文物23件,国家三级文物389件,以石器、青铜器、铜器、金银饰品、陶俑、石刻、红军文化遗存等为主,年代跨越史前至近现代时期,全面展示了芦山县从史前时期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面貌。

芦山县博物馆以“青衣汉韵、芦灵竞雄——芦山县历史文化成列”为主题设置基本陈列,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古蜀余音(远古-秦)、汉风蜀韵(两汉-南北朝)、西蜀重镇(隋-元)、明清遗篇(明、清)、振兴之路、名人民俗。其中,汉风蜀韵(两汉-南北朝)是整个展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芦山县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永久文化机构,免费对外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山石刻博物馆(红军长征石刻标语陈列展)

以芦山县石刻博物馆(樊敏阙及石刻)陈列的从芦山各地收回的红军石刻标语文物为基础,按照尽量复原的方式,复制再现一定数量的红军石刻标语,同时将原四川省委、省苏维埃管辖范围内的石刻标语、书写标语、木刻标语等,以文献照片形式加以陈展,作为以陈列红军长征标语为主要内容的红军纪念展厅,使之成为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槽窝红军

运粮道

1935年6月7日,中央红军纵队一部行至天全永盛乡柏树村后,因粮食短缺,征粮小分队受命翻山越岭从石槽窝(山名)到芦山禾茂征粮,小分队边征粮边传播革命思想,由于宣传发动深入人心,当地群众深受鼓舞。一方面“清仓见底”支持红军粮食,一方面送子参加红军。据史料记载,当时禾茂村有彭国寿、唐明宽、宋廷贵、杨文生、汪守信、杨喜元、黄金生等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并随军北上,最后血洒疆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芦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