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批部署江浙一带的空军雷达兵,跋涉4000多公里抵达西藏这片雪域高原,靠着肩扛背挑,将第一批雷达设备运上甘巴拉这座海拔5374米的雪山之巅。伴随着第一部雷达的开机运转,祖国西藏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1994年,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在授称30周年之际,我和同事朱延瑞坐上了从广东深圳出发前往西藏拉萨的飞机,跨越几千公里,完成探访空军红色地标巡礼第四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任务,进行一场从海拔0米到海拔5374米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眺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第一次登上山巅

来到西藏的第二天,我们一早就挑战登上了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我们见到了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张素然。在甘巴拉站阵地,他为我们讲述了甘巴拉精神代代传承的故事。张素然说,进入新时代以来,甘巴拉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最早起源于“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甘巴拉精神,在新一代甘巴拉人身上体现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不断提升实战能力,来诠释甘巴拉精神的新时代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张素然接受深圳卫视记者采访

甘巴拉,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高山”。在这里,我们和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张素然交换了“特殊的礼物”——甘巴拉石和一瓶来自深圳海边的细沙,来自海拔5374米的祝福和来自海拔0米的致敬在此汇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张素然与深圳卫视记者交换礼物

第二次登上山巅

与甘巴拉站碑合影、在“空军红色地标巡礼”定制书签上签名、讲述自己眼中的甘巴拉……第二次登上山巅的每一项活动都令人由生敬意。早就听说这里的自然条件恶劣:酷寒,最低能达零下35℃;狂风,8至10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缺氧,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非常难耐。军龄30年,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坚守了28年的“兵王”王胜全说,曾经有一个战士睡觉的时候,头不小心挨着墙,第二天早上起来时,他的头发就被冰给冻住了,完全无法起身。但现在的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时的敲冰化水,到现在的保暖式地下水窖等等,在新一代的甘巴拉人身上,他看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王胜全和日夜守护的雷达装备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还遇到了一场山顶“盛夏冰雹”,可大家参与的热情却格外高涨。在海拔5374米的阵地上,雄壮的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家迎着劲风和冰雹,肃然伫立,向着国旗致敬,向着雪山致敬,向着甘愿奉献青春、守卫祖国的官兵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阵地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第三次登上山巅

第三次登上山巅,我们打算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站阵地,和驻守在这里的雷达兵们唠唠家常,沉浸式感受他们“扎根冰峰守山头”的精神。这一天,我们听到了雷达兵战士们最朴实的声音:

“我是从新兵连结束后,来甘巴拉一个月的时间了,感觉甘巴拉有家的感觉。对于未来的话,争取传承好甘巴拉精神,做一个合格的甘巴拉人。”

“我是主动来甘巴拉的,因为感觉当雷达兵的话,肯定要来这种地方。”

“我们专业的老班长总是说,最危险的地方让他去。前段时间因为风大光缆被吹断了,他们一修就是一整晚,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去,他们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我是一名炊事员,老班长说菜就是要色香味俱全,配菜的标准也很高,菱形片的就必须得切成菱形片,该是什么样就得配成什么样。下站之后,每到吃饭时,要提前10~15分钟左右把饭菜全做出来,速度这一块也必须得提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新兵第一课

站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授称3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雷达兵成立74载的光辉历程,这次特殊的报道任务让我收获颇丰。5374,不仅是海拔高度,更是精神高度。甘巴拉不仅是空军红色地标,更是雷达兵的精神坐标。作为空军红色地标巡礼的第四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再次为我们展现了“铁心向党,扎根奋斗”强大意志。为了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为了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他们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转型冲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丨秦琬盈,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编辑丨聂倩玉,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