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李世民嘱咐儿子:"这个人太厉害了,你镇不住,就杀了吧",这句话出自唐朝开国皇帝之口,对象究竟是谁?为什么李世民会对自己的儿子说出如此残酷的话语?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命运?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探究隐藏在帝王临终遗言背后的缘由和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李勣的生平简介:从投靠魏族到建功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唐王朝开国之初,那是一个烽火连绵、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在这片熊熊战火笼罩的土地上,一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开启了他戎马生涯的崭新篇章。他就是李勣,一个后来成为唐朝武将之冠的杰出军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勣的祖籍地在今平北县,他的先人曾是仕宦之家。但随着战乱的爆发,李勣家中遭到严重破坏,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投靠当时的魏族军阀李密。在李密的麾下,李勣首战即建功,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很快就获得了李密的赏识和重用。

公元619年,李密最终决定归顺大唐朝廷,李勣亦随之一同投降。为了能让旧主李密在大唐朝廷占据一席之地,李勣竟将自己所统帅的军队全数划入李密名下,希望以此增加李密的功绩。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李勣对旧主的忠心,也让唐高祖李渊对他刮目相看,随即赐姓李氏,拜为曹国公,兼任右武候大将军重要军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降大唐后,李勣很快就加入了李世民的麾下,成为他的亲信重臣。在随后的几年间,李勣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屡建奇功。公元620年,他助李世民大败宋金刚;621年,他率军占领了重镇虎牢关;622年,他亲率大军在洺水一役中击溃了刘黑闼部将高雅贤,随后又平定了兖州。凭借这些赫赫战功,李勣很快就获得了李世民的器重和提拔,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即被任命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可谓权倾一时。

二、李勣的军事才能和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朝初期的那些年月里,李勣可谓是鲜有人能及的一代军事家。他不仅是一名在战场上屡建奇勋的勇猛将士,更是一位深谙兵书、运筹帷幄的出色统帅。

在并州镇守重任期间,李勣时常亲自带兵沿边疆巡视,以亲身体会兵家大略。凭借其过人的军事素养和对边疆形势的精准判断,李勣连年打下了多次胜仗,将东突厥打得节节败退,最终令其无还手之力,为唐帝国的版图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对李勣的军事天赋十分赞赏,曾亲口说过:"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糊涂如此。而我委任李勣镇守并州,使突厥闻名而避之,边境固若金汤,这难道不比筑长城更有意义吗?"可见,李世民非常认可李勣的军事才能和边疆防御之功。

此外,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里,能与李勣并驾齐驱、匹夫有对的再无其他人,唯有李靖一人。二人被并称为唐朝武将之冠,可见其军事地位之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更好地巩固边疆,加强军队训练,李勣不遗余力。他在并州多次操练军马,熟练掌握了军旅生涯中所需的方方面面,如军事训练、后勤保障、士气激励等,可谓无一不精。有一年,正值严冬,李勣召集了数万将士在雪地中体力训练,并亲自带领士卒披坚执锐,以锤炼军心。久而久之,李勣所部的军队无论在战术指挥还是作战勇气上,都远超同时代的任何一支队伍。

正是凭借这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一身过硬的军事造诣,李勣在并州任职长达16载,为大唐帝国的疆土稳固和边境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镇守的并州,曾一度是东突厥最为惧怕的重镇。就连突厥可汗听闻李勣的名号也会心生恐惧,不敢贸然越境。如此强大的声威,绝非常人所能企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新增元素:李勣与玄武门之变的关系

公元627年,一场震惊天下的宫廷政变在长安城中爆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这一政变不仅改变了大唐王朝的走向,也使李勣的命运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源于太子李建成与其胞弟李世民之间的权力之争。作为长子,李建成原本是继承帝位的当然人选。但李世民野心勃勃,不愿永远做太子的阴影。在两兄弟暗中较劲的过程中,各自也结交了一批亲信重臣,其中李勣却未曾倾向任何一方。

就在这场宫廷斗争白热化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发起了兵变,攻占了皇宫重地玄武门。在这场军事行动中,李勣并未参与其中,而是依旧坚守本分,效忠于当时的皇帝李渊及太子李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政变爆发后,李建成很快就遭到了杀害,李渊也被李世民逼迫而退位。在这一过程中,李勣虽保持了中立态度,但身为武将,又有可能威胁到新政权的统治,李世民心中自然也是忐忑不安。

就在这场政变后不久,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新帝登基后,他并未立即对李勣加以猜忌和打击,反而赐给了他一个崇高的爵位曹国公,兼任重要军职右武候大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表面上看,李世民对李勣颇为器重,但实际上他对这位曾与太子李建成同在一线的武将仍是戒备重重。毕竟,李勣旧主尚在、地位极高,若有异心则将是一大隐患。因此,李世民不得不暗中布下重重防线,以防不测。

这种猜忌心理一直延续到李世民临终,他才将真心话吐露给继承人李治,称若李勣不能彻底臣服,则不惜一举铲除。可见,在这场政变的阴影下,李勣与李世民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又难解的隔阂和猜忌,成为两人关系的一大催化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李治继位后的重用之计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其嫡长子李治继承了皇位,是为唐高宗。身为新科皇帝,李治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处理李勣这位深受其父器重却又有嫌疑的武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临终前曾对李治说过:"李勣其人,性情桀骜,如果他不愿意领旨,那就说明他已经不可再用,若是如此,你无法让他彻底顺服,那便杀了他吧,不然终究成为大患。"这番话无疑加剧了李治对李勣的猜忌之心。

然而,李治亦深知李勣乃是一代名将,战功赫赫,若是轻举妄动贬斥了他,定会引起朝野哗然。因此,李治在即位之初并未对李勣采取严厉手段,而是先行谅解有加,以观其从心所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继位后的第二年,唐高宗赐李勣"匡国公"衔,并征召他回长安朝服。回到京畿的李勣获赐新爵新任,掌管了繁重的杂务,可谓备受礼遇。不仅如此,李治还亲自接见李勣,对他循循善诱,探其是否对新朝心怀二心。

面对皇帝的殷勤周旋,李勣以沉着谦逊的态度持之以恒,竭尽所能为朝廷效命。唐高宗见其如此,赞叹不已,由此而对他日渐放心。不久,李治便下旨将武安郡归附于李勣,让他镇守长安近郊,与皇宫咫尺之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赖于李治对其的信任和安排周到的重用之策,李勣渐渐融入新朝王朝,成为一代名臣。不但如此,他还上书请求退休,以示对君主的忠诚与忠心。唐高宗见状大喜,不仅准其乞退,并加恩加赏,赐了大量财赐和俸禄,极尽馆陶之意。

此后,李勣虽已隐居乡野,却仍被追加许多重要衔职,如同在内阁总督朝政一般。可见,李治对李勣的重用之道不但化解了两人间的隔阂,更将这位武将之冠彻底拥于皇家麾下,使其倾力效忠,成为朝野瞩目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李勣的晚年及其谥号沿革

在被准许隐居后的漫漫岁月里,李勣并未就此远离朝野,而是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旧将军事部署和国家安危视为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史书所载,每当边疆出现动荡迹象,或是遇到一些重大军事筹谋时,唐高宗都会特意征求李勣的高见。虽然李勣早已退隐乡野,但皇帝对他的这份信任和器重可见一斑。

年岁渐长,李勣终于在公元683年与世长辞,享年79岁。高龄加之毕生戎马,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生。临终前,他曾对亲朋好友们叮嘱过,千万不要为他摆放丧仪,更勿用国家财力为他扶植陵寝,死后就简单入殓便可。这就是李勣一贯的性格作风:朴实无华、重视实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勣去世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唐高宗悲痛万分。为了表彰李勣的一生功勋,高宗恩准追赠他为武都节度大将军、录尚书右仆射、上柱国等重要爵位。此外,更下旨将北平州改名为"勣州",以彰李勣在边疆屯戍镇守的功绩。

不仅如此,唐高宗对李勣的最高赏赐,莫过于追谥"武惠"二字。"武"以褒扬其一生征战无数、马革裹尘的武勋卓绝;"惠"则是对其宽仁爱民、德政并重的高度赞颂。这两个含义极为丰富的谥号,无疑是对李勣一生的最高肯定和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追谥"武惠"之事在后世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史家据此认为,高宗在评价李勣时多有溢美之处,似乎并不太公允。更有甚者,直斥高宗给予李勣如此高谥,完全是出于对其子嗣的顾忌和权宜之计。

不过,无论如何,李勣终其一生都是位忠诚无私、戎马一生的名将。即便在晚年隐居,他仍不时给予国家以军事建议,可见其对于社稷的那份执著与关怀。而他临终前的那番遗嘱,更是彰显了李勣那份质朴坦荡、不矫不伪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