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阵子,宗庆后先生仙逝的消息,引发了网络上声援娃哈哈的风潮。
一时间,"抵制农夫山泉,支持民族品牌"的口号响彻云霄。然而,当潮水退去,我们却发现,农夫山泉依然稳坐水市场的头把交椅。而娃哈哈,虽有满腔热血支持,终究抵不过渠道建设的短板。情怀,真的能对抗残酷的市场规律吗?让我们透过这场"水战",看清商业竞争的本质。

当宗庆后老先生谢幕人生舞台,当民族品牌情结被触动,无数网友纷纷表态,要以实际行动力挺娃哈哈。一时间,仿佛农夫山泉将遭受灭顶之灾,娃哈哈将重振雄风。然而,当舆论的热度渐渐消退,当人们重新审视货架,残酷的现实却再次跃入眼帘。

不得不承认,在终端市场的角逐中,农夫山泉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无论是大型连锁超市,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卖部,农夫山泉的身影无处不在。相比之下,娃哈哈的渠道建设可谓捉襟见肘。即便产品再优质,没有铺货的渠道,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究其原因,农夫山泉的成功,离不开对渠道建设的重视。
他们不遗余力地拓展销售网络,深入二三线城市乃至县乡村镇。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农夫山泉的身影。而娃哈哈虽然同样深耕多年,但在下沉市场的开拓上,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更值得玩味的是,农夫山泉还玩起了"陈列费"的把戏。
不管是大卖场还是小店面,只要愿意多铺货、好展示,农夫山泉都愿意付费。这无疑让不少商家乐见其成,从而形成了农夫山泉一家独大的局面。反观娃哈哈,在这点上的推进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利益的驱动,再多的感情也难以为继。

事实上,农夫山泉能笑到最后,还在于他们对市场的精准洞察和快速反应。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农夫山泉最初主打的,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瓶矿泉水。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他们及时推出了小瓶装水、苏打水等多元产品,迅速抢占了细分市场。这种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正是农夫山泉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反观娃哈哈,虽然同样推陈出新,但在产品多样性和创新度上,还难以与农夫山泉分庭抗礼。
更遑论在营销推广、品牌年轻化等方面,娃哈哈也显得后继乏力。久而久之,农夫山泉的优势就被不断放大,娃哈哈的掣肘也日益凸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娃哈哈就会一蹶不振。
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娃哈哈有着农夫山泉难以比拟的情感认同。这种品牌溢价,是任何企业都梦寐以求的。关键是要把情怀转化为竞争力,在渠道、产品、营销等方面多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唤醒沉睡的资产,重振品牌雄风。

站在更高远的角度看,农夫山泉和娃哈哈的角力,折射出民族品牌的集体焦虑。
一方面,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另一方面,我们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又难免掣肘乏力,错失良机。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品牌的精神内核,又紧跟时代的步伐,是摆在每一个民族企业面前的时代命题。

毋庸讳言,农夫山泉的胜出,固然有市场规律使然,但也凸显了娃哈哈自身的短板。
与其埋怨对手不道德,不如反躬自问,我们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唯有直面自我,补齐短板,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再多的同情和支持,也难以成为护身符。市场从来都是一场没有感情的角逐,惟有奋力拼搏,才能笑到最后。

娃哈哈和农夫山泉,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在市场立足而不懈奋斗。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没有必要非分个高下,而应该给予两者同等的尊重。对娃哈哈而言,与其一味指责对手,不如多琢磨如何实现自我革新,在渠道、品牌、营销等方面精益求精。惟有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站稳市场的脚。你怎么看这场"水战"?民族品牌究竟该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角逐?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