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广州。

与曾志相认后,石来发跟随着母亲回到了家里。

此时,石来发已经24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来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有着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在来到曾志家里后,显得有些拘谨。

看着大儿子被晒黑的面孔,曾志的心里非常难过,对他说:“来发,要不你就留在妈妈身边吧,白天到工厂做工,晚上到夜校读书识字!”

听了母亲曾志的话,石来发摇了摇头。他不忍心因为自己的拒绝让母亲伤心,便解释说:“妈妈,算了吧,我在农村已经成家了,还分到了几亩田地。我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我看我还是回去吧!再说,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的外婆,也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不在她身边,她会伤心难过的!做人要讲良心,我必须回去守着她,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

见大儿子这样说,曾志打心里认为儿子这样做是对的,便说:“来发,你做得对,你应该回去!虽然你没有读过书,但是你懂得大道理,做人就是要知恩图报。你外婆她老人家辛苦将你养活大,我要是强留你在我身边,那就是对不起她老人家!”

虽然石来发心里牵挂着老家的外婆,但还是在曾志的挽留下,在广州待了一些日子。

在那些日子里,虽然石来发已经24岁,是一个大人了,但曾志还是把他当作一个小孩子一样照顾。对此,石来发感到非常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石来发的心里,自己虽然过得穷,但心里并不苦。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石礼保和母亲对他也很好。石礼保是曾志的战友,是部队的一个连长。

1928年11月,年仅17岁的曾志,在生下儿子后,心里虽然十分高兴,但也知道面临的困难。

就在曾志发愁如何将这个孩子养活的时候,石礼保的妻子来到井冈山,看到曾志对养育孩子没有经验,便热心地教她。对此,曾志心里十分感激。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曾志越发感觉到自己无法将带着孩子行军,便将儿子交给了石礼保夫妇养育。之后,曾志便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

对于曾志的孩子,石礼保夫妇视若己出。而这个名字,就是他们夫妇给他取的,希望孩子在将来可以过得富裕一些。这也是一个革命者对未来子孙的美好期待,也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原动力。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石礼保不幸牺牲。不久后,石礼保的妻子也因为悲痛过度,生病去世。于是,石来发便由外婆养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外婆并没有抛弃石来发,反而对他十分疼爱,倾注了全部的爱,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吃饭穿衣每一件小事,拉扯着石来发。

然而,想要养育这样一个小生命,是很不容易的。那时,石来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越来越大,为了让外孙能吃一口饭,外婆还带着小外孙到外面乞讨。

看着外婆拉着革命后代小外孙乞讨,邻居们也十分心疼,对石来发和外婆尽力照顾。在一口口百家饭的养育下,石来发一天天地长大了。

懂事后的石来发,对外婆十分孝顺。在他看来,外婆不是老乞婆,而是世界上最慈爱的伟大女性。从外婆的口中,石来发也知道了父亲石礼保革命的经历,为父亲为国家与人民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到十分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石来发家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和耕种用具,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后来,石来发还娶了贤惠温柔的刘乙娥为妻,成立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石来发是一个勤劳踏实的好青年,田里的庄稼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长势很好,除了上交公粮,还有盈余。刘乙娥也是一个顾家的好媳妇,在石来发辛勤劳动了一天,回到家里后,总会做好美味的饭菜,照顾饥肠辘辘的丈夫。

1951年,石来发突然见到了一群穿着军装的人,为首的人问:“你就是石来发吗?我们是代替你的母亲来接你回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来人所说的话,石来发觉得十分奇怪,便回答说:“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啊。”

听了石来发的话,为首的那位解放军向石来发解释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来,石来发也在心里想看看,那人口中的那位母亲到底长什么样。

这样的期待一直过了近1年。直到1952年10月,石来发才在组织的安排下,踏上了前往广州的寻亲之路。

在中南工业部,石来发终于见到了曾志。这时,石来发才知道母亲曾志是中南工业部的副部长。

那天,在见到石来发的时候,曾志只看了一眼,便认定面前的年轻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大儿子。于是,曾志流着泪,对石来发说:“妈妈对不起你!妈妈对不起你!”

母子相认后,曾志高兴地把石来发带回了家中,这便发生了开头提到的事。

关于难忘的母子相认,曾志在1997年接受江西电视台采访时,说:

“1950年,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组织一个团去井冈山慰问,我说你去跟我找孩子。他去了以后,他就帮我找到了。石来发一天书也没念过,我就叫他在工厂里做工,一边做工一边学习,那时工厂里都有夜校,我叫他学习,他不愿意。他说‘我从来不知道还有另外的父母,我是我的祖母带大的,养父母后来很快就死了,我要有良心,要祭祖坟,不能离开。’另外,他老婆也很能干,还有五亩山林,有十几亩土地,他也舍不得,他就不来。我说你不来也好,你来不来都是革命的儿子,当农民、当工人的儿子都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石来发便在母亲曾志慈爱的目光相送下,离开了广州,回到井冈山照顾年迈的外婆。

1964年,石来发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跑到广州避难。

在听大儿子石来发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后,曾志没有包庇,而是细心开导了他,并让他回到井冈山,接受政府的处理结果。

1984年,74岁高龄的曾志在中组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

不久后,在曾志的关怀下,石来发来到北京,与母亲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时,距离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1985年,石来发再次来到北京,与母亲见面。也是在这时候,陶斯亮第一次见到了大哥石来发。

那天,曾志破例让秘书和司机开着专车,到火车站将石来发和他的两个孩子接到家里。这种待遇,陶斯亮也是极少有机会享受的。

那段时间,看到家里多了一个大哥哥,陶斯亮总是小心意义地观察着他。看着大哥石来发虽然一身农民打扮,但却身材挺拔,陶斯亮心想:“大哥年轻时一定很英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次相见,陶斯亮说:“终于见到了大哥!他个不高,清瘦,不同于我和二哥的泡泡眼儿,他眼睛深邃,面部立体,笑容真诚……最让我感动的是,大哥竟然是挑着一副担子千山万水来看望母亲的,这份情真是太重了!一副担子两个箩筐,一个箩筐装的是井冈山的土特产,另一个箩筐装的是珍贵的石拐(石蛙),这些家伙吓我一跳!这是大哥能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了。现在石蛙已经被列为井冈山保护动物。”

那段时间,曾志因为儿子的到来非常高兴,一连几天陪石来发和两个孙子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还不顾年迈爬了长城。

关于对大哥石来发,陶斯亮在后来撰文,称:“先前,一直以为石来发哥哥是母亲与蔡协民伯伯所生。后来,观其貌,隐隐约约觉得应该是与夏明震伯伯生的。关于这点,我问过晚年的母亲,母亲认了。”

曾志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年她和丈夫蔡协民的对话:

在曾志怀胎的时候,蔡协民向曾志求婚,要求当孩子的父亲。曾志问:“你不介意我腹中的胎儿?”蔡协民答:“是革命的火种,应该更加珍惜才对。”

那天,在听到陶斯亮说“您要如实告诉我,大哥是不是夏明震的儿子?这很重要” 时,曾志沉默良久,突然开口说:“石来发长得就跟夏明震一个样子!”

后来,曾志又意味深长地说:“都是烈士的后代,不要搞那么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件事情,陶斯亮在后来说:“若(石来发)真是夏明震烈士的生生骨肉,那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儿,可以告慰那长眠大地的烈士,也是对一门多英烈的夏家人最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