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陪我游龙门

贾洪国

1986年元旦前一天,我从亚东边防六团新兵连集训结束,幸运的分到位于亚东县城的特务连六班,与洛阳偃师籍老兵马险峰铺挨铺,一起训练巡逻执勤十个月后,他光荣的退伍回到了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新兵从成都坐闷罐车往西藏进发时,河南偃师籍老兵郭勤学已经坐绿皮火车退伍出藏了,虽然我的铺就在郭勤学曾经的位置,但我们未曾谋面。后来,有热心战友建立了一个特务连微信群,我们在群里见面认识,成为了特务连未见面的战友,而且“三观”相投,很快成了铁杆战友!

郭勤学和马险峰去年伏天来到乐山五通拜望战友冯建,老班长邓明润约我前往陪同,但因身体健康出了状况,高热天不宜出行,因此错过了一次战友聚会的良机!

今年三月,河南商丘一文友介绍一中医能治疗我的介质性肺炎。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降到最低,于是就委托洛阳战友郭勤学给打听打听。老郭从事土方施工,在河南商丘一带有施工业务和合作伙伴,因此很快打听到了那位中医的地址和经历。他建议我先到洛阳,然后他安排时间带我去商丘寻医问药。

战友的盛情加上洛阳牡丹的魅力,我只身来到了洛阳偃师。当天晚上,六团偃师籍战友姬普州,马未然,张怀龙,蔡建华,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王天常,当然还有郭勤学和马险峰。席间,借着酒兴,老战友马险峰把白居易赞美洛阳龙门的诗句搬了出来:“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听得我目瞪口呆,因为在来河南之前,短暂逗留重庆,老战友蒲富年向我介绍过龙门石窟,他曾经去过龙门,那里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饭后,郭勤学老兵对我说,既然来了,就安安心心的在洛阳四处走走看看,龙门石窟是必须要去的。因为在洛阳战友心目中,龙门的情结远胜过牡丹和白马寺!

次日的天气很不错,中原大地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龙门两山翠柏蓊郁,伊河两岸绿树成荫,柳丝风展,伊水清澈,又有无数泉水自山间迸出,千姿百态,蔚为奇观!遥望好似巍峨壮观的门阙,古称 “伊阙”,隋唐开始称为 “龙门”。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险隘,为洛阳四关之一。

中原大地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平直又宽阔,从偃师开车半个小时就到龙门石窟景区了,它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号称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洛阳八大景之首,加上外宣助力,早已家喻户晓。虽然不是年不是节,也不是星期天,游客依然众多,我们是凭借优待证才免于排队等候的。龙门石窟景区和全国其它自然景区一样,被资本控制打造着,所以只对河南省内的退役军人免门票。我是马险峰用微信支付,在网上买到的门票!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当我走近龙门大桥,陈毅元帅为大桥题写的“龙门”二字映入眼帘,正前方是平整宽阔的迎宾大道,右边养眼的绿色花园,左边是伊河,太阳光照射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煞是好看。岸边创意的仿古桥栏,微风徐来时随风起舞的依依垂柳,让人刹那间有一种步入画中的错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龙门石窟里有千佛洞、莲花洞、古阳洞等,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奉先寺内的卢舍那大佛。她是出尘脱俗的,遗世而独立。在波澜不惊的脸庞上,一双好似看透世间万物的沧桑慧眼尤为突出,隐隐散发着一股无形的威严与神秘。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共有九尊大像,中间供奉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所有龛窟之中规模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乃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看见卢舍那大佛身上黄色的水印,这儿一缕,那儿一片,岁月的痕迹竟是如此深。但如今展现在游客面前的佛像,姿容依旧,神韵依旧,好像未曾发生改变,神情还是如此宁静,没有一丝厌倦之色。当人们最终忍受不了岁月的折损,落入泥土化为尘埃之时,佛像还是依然存在。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气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过龙门大桥,走到伊河对岸,远远地望着那些密密麻麻、惟妙惟肖的佛像,我早已被这气势磅礴的景象所折服。我不禁想到:这样恢弘的石窟艺术中国人是怎样建造出来的?我虽不知建造的方式方法,但却显示了中华人民勤劳聪慧,聪明过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开拓出了奇迹,用汗水赢得了中外人民赞叹的话语和目光。这正是“满山石窟称奇迹,古人汗水铸文明” !

看,佛像那残缺的手臂,不知被哪个卑鄙之徒砍去了,经过岁月的腐蚀后,石刻还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和耻辱,如果你有家国情怀,难道不伤心、不愤怒吗?但,佛像石刻还是这般不动声色,在游客的心境中,佛像依然盘坐着,打起手势,念起佛经,心静如伊水,好像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干扰它。佛像,可以这样镇定,人为何不可呢?

凝望着石窟,我长舒了一口气。知道吗?万事皆有可能。看啊,纵然卢舍那大佛失去了双臂,她依然安详地坐着呀。依然悲悯地看着世界。

佛像的神态是平静的,它是神,一位处变不惊的神,又怎能了解军旅战友之间的聚散离合呢?如果说我们的军旅记忆是一片青色辽原,那么我想让战友情在此恒久驰骋。

不过,我们几个战友看到的,始终是座落在佛像面前翠色的山,碧色的水,冰凉的石块和有些厚度的蓝天。还有那些来来往往的游客,那些凡夫俗子,那些芸芸众生。

突然间,我的心结打开了,即使世上的事瞬息万变让人捉摸不透,退役老兵们仍应笑着走下去,坚强、乐观、平静地走下去,唯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坦然,在顺境中从容。就像那龙门石窟的佛像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贾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