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6月26—27日,第五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长翟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总干事马哈茂德·埃罗尔·基利奇以视频方式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致辞。主办方/供图

赵志敏指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有着丰富思想内涵、深厚文化底蕴。千余年来,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一直是中国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主旋律。文明互鉴不仅是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友好交往的宝贵经验,也是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尊重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互鉴的前提,要像尊重自然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坚决摒弃“文明优越论”,坚决维护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要以包容和多元视角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充分挖掘千年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建立健全平等、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增进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繁荣,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届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同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加强智库交流,推动学术繁荣,促进民心相通。期待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为提升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人文交流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哈茂德·埃罗尔·基利奇表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两个在人类文化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文明,在各个领域相互影响,双方一直是相互认可、尊重、宽容、和谐的。早在7世纪我们就有许多地理学家撰写了有关与中国接触和贸易的文献;8世纪,杜环撰写了记载有关伊斯兰世界的汉文典籍。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重要的传记和游记相继问世。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接触和相互学习不断增多并加深。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尽管在宗教、语言和社会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仍留下了和谐共处的共同记忆,这既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也是非常丰富的研究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长翟隽致辞。主办方/供图

翟隽认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明,双方友好交往绵延千年,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历史上,中伊文明互学互鉴,树立了世界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友好交往的典范。近现代以来,中伊文明互尊互信,谱写了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包容、并存的新篇章。我们应继续在文明的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中方愿同伊方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扩大人员往来,增进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政府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经过几千年传承和积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荣作出过贡献。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找到了一条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的道路,成为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这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交往提供了有益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认为,文明交流是历久弥新的、是可持续的,丝绸之路的交流是活态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为拓展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流的深度、广度、持久度,我们应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主线,深挖人文交流基础“公约数”,促生新活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萨迪克·乌纳伊简要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种典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对于开放以及合作的立场等,提出要从发展的维度看文明之间对话的重要性。他认为,各国寻找自身发展模式的过程,也是与不同社会、不同文明交流互动的过程。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交往,双方在艺术、科学、文学、哲学领域的交流互鉴,当代全球体系中的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以及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土耳其社会研究所,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等国外学者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赛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