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帮助广大家长更新家教理念、掌握科学家教知识和方法,解决育儿难题,省妇联特邀家庭教育专家和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故事。敬请大家学习分享。

提升农村老人隔代教养能力

促进“一老一小”协同发展

随着老龄少子化趋势加剧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一老一小”格局明显。提升农村老人隔代教养能力,不仅能够促进“一老一小”协同发展,还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占比较大,老人们大多将抚养孙辈、为儿女分忧视为自己理所应当的责任,但在教养儿童时基本上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一方面,家庭中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且老人与子女在教育观念上多有代沟、少有充分沟通;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活动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老人们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指导。在缺少外部支持的情况下,老人们在教育孙辈时往往感到有心无力。

尽管外部支持匮乏,面对教养儿童的新挑战,农村老人们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比如,农村老人往往采取自然主义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农村老人在劳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带着孩子在日常劳作中学习各种生活和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总的来看,农村老人在隔代教育中的应对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主动积极型,这一类型的老人在隔代教育中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主动吸纳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能很好地教养孙辈,还通过隔代教育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二是消极应对型,这一类型老人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对于学习新知识和拓展社交圈则显得较为消极和保守,在隔代教育中他们主要扮演养育者、陪伴者而非教育者的角色,因此对孙辈的教育往往是顺其自然,他们自己亦少有通过隔代教育获得发展。

三是乐观享受型,这一类型老人能够在隔代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虽然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可能不如“主动型”老人,但他们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与孙辈相处的时光。他们参与隔代教育后结交了新朋友,拓展新的社交方式,丰富了晚年生活。

总之,老人应对隔代教育的态度与方式不同,对儿童、对老人自身、对家庭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要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一老一小”的多样化模式,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家庭就家庭教育事务做出更合理的微观决策。在农村家庭教育服务资源整体供给不足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妇联、社工组织、志愿服务团体的工作,营造村社学习氛围,引导在乡家长结成互助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老人们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支持,促进老人之间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农村老人主动学习、科学教养孩子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更好地承担起隔代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在隔代教育中与时俱进,实现再社会化。

本文作者:

陈莉 四川省家庭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杨亦菲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家庭教育研究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 源:四川幸福女性

编 辑:吕欣仪、王珍珍

一审一校:陈 欢

二审二校:赵东升

三审三校:陈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