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 上下求索再续戏缘

陈雷自幼喜欢京剧。下乡回城后,他看了一场票友演出,激动地撰文描述现场盛况,也因此在与京剧“断联”十年后重新融入了票圈。退休后,陈雷每天到东夷文化广场“京剧岛”活动。到广州定居后,还自学京胡,无偿为票友们伴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雷(右二)在演奏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雷饰林冲。

  受家庭熏陶爱京剧

  参加培训班常演出

广州番禺南浦岛丽江花园,两面环水。一座大桥连接小区与市区,引桥下被隔出一个个房间,每逢周二、四、六上午,其中的一间便传出锣鼓京胡伴奏和京剧唱段。这是小区的京剧票房。曾任青州市京剧协会副主席的陈雷,就是铁杆票友之一。

陈雷心中最早的京剧种子,源自20世纪60年代察院巷的老戏园子(大众剧场)。四五岁时,父母带他去看戏,散戏往家走,懵懵懂懂的小孩却哼唱出“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西皮流水过门,令父母大为惊讶。

1964年秋天,奶奶带他和妹妹去省城山东矿业学院看望爷爷,爷爷有台美多牌收音机,那时经常播放的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他总趴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听。爷爷见他喜欢,找来几本刊登现代戏剧本的《红旗》杂志。他如获至宝,吃饭睡觉都捧着看。爷爷也是京剧迷,祖孙俩整天霸着收音机听京剧。“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哥哥曾教他学简谱,还用毛笔把样板戏唱段连谱带词写在整张纸上,挂上墙,拉二胡让他唱。回想起来,这些都是他学习京剧的基础。

真正认识京剧是在1974年,他18岁,在益都县酒厂工作,是文体活跃分子。6月8日接到通知,晚上到工人俱乐部参加县里的样板戏培训班。酒厂派出四人,指定陈雷为领队。培训班由县工会牵头,文化馆组织,领导是桑明久,老师是刘继忠和徐慧青。学员大多是京剧爱好者,男的有刘勇、杨忠信等。琴师只有温联源。后来又添了马传根、沙作军、刘兴海、张玉生、刘承运等学员。聘请马世玉担任乐理指导。每天晚上学唱腔、喊嗓子,主要学《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龙江颂》。后来,刘正德、杨志忠、马臻等也过来玩。杨志忠在益都县博物馆工作,人称“杨博物”,喜欢唱青衣,有时他们唱几段传统戏,学员们听了感觉很新鲜。

培训班持续半年左右。1975年元旦期间,学员们在城里影院汇报演出了《龙江颂》一折。一位姓郭的学员扮演江水英,马传根饰阿坚伯,刘勇饰常富,陈雷饰阿更。还请了小乐队伴奏,有二胡伴奏丁敏科,小提琴伴奏张爱民等。《龙江颂》一折安排在压轴戏,效果很不错。回厂后,厂里让陈雷组织宣传队,教唱京剧;县里有重大活动,文化馆也点名叫他去参加演出;下乡后,也一直在弥河公社文艺宣传队,演出也包括现代京剧。可以说,京剧一直伴随着他。

  撰文赞演出续前缘

  重新融入票友群体

回城后,忙于学习和工作,陈雷有近十年没与琴师票友联系。这天,他在云门剧院看了一场京剧票友演出,触动很大。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票友中,有认识的马传根、刘正德等,还有不认识的樊全凯、刘聚运、丁枢科等。陈雷兴奋难抑,提笔写文,描绘大赛盛况,讴歌演员风采,文章被《青州报》刊登。

由这篇文章为契机,陈雷与票友们又有了联系。物资局的李中光工花脸,人豪爽,曾邀请陈雷、马传根、温联源等几位琴师、票友去他家玩票。市工会文体部主任厉复益,为温联源、刘惠生等人组织的京剧爱好者业余团队提供活动场所,这是青州市较早自发形成的一支业余队伍,有固定的多位琴师和演员。陈雷应邀写了一篇专访,热情赞扬票友们对京剧的挚爱,赞扬有关部门和领导想方设法帮票友们解决困难,提供方便。此文也发表在《青州报》上。

陈雷原在化工系统。青州原化工局纪委书记王心田是一位京剧爱好者,20世纪90年代初,王心田曾在化工系统组织过几次文艺演出,其中排演了京歌《十五的月亮》,陈雷出演军人,水泥厂的李萍唱军嫂。马传根任艺术指导,聘请京剧团的琴师崔兴来伴奏。曾在化肥厂、化工二厂等企业演出。后来,他又结识了水泥厂的赵厚杰,经常去他家练唱练琴。就这样,他又融入京剧票友群体中。

  退休后每天到“京剧岛”

  定居广州不忘青州票友

退休后,陈雷每天到东夷文化广场“京剧岛”活动,结识了一大批朋友。琴师有崔兴来、王焕庆、郝金声、李邦喜、刘永祥、袁国建等,还有知名票友马传根、马忠辉、刘正德、刘聚运等,他还兼学文武场。江海身从北京退休回来学拉京胡,文化馆的张连刚弹月琴学京剧伴奏,都孜孜不倦,颇见功力。

有几个人物,令陈雷印象最深,王焕庆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只要不下雨,每天清晨5时左右就到位,7时左右散场。伴奏有丁氏老哥俩陪着,一个拉二胡,一个弹三弦。十几个票友轮番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喝彩声不断。当时王焕庆已年逾古稀,为了编写曲谱,他戴着耳机和老花镜听磁带,听录音,整理唱腔,标注弓序,配上锣鼓点。他记录编印的唱段,不少于2000首,不论谁想唱什么,他都能拿出曲谱。

还有一位李玉芝老人,当时80多岁了,每天早上由女儿陪着前来。他唱马派,怕忘词,总是拿个小本子,上面工工整整记了许多唱段。他说,这个本子是他年轻时抄的,有60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在东夷广场,陈雷还去供电局职工活动中心找温联源、李文正等琴师唱一段。2011年,他参加了市老干局老年艺术团京剧队,定期参加活动。

2013年春节后,陈雷和老伴到广州定居,照看孙辈。他人在广州,心仍牵挂着青州票友,每年抽空回青州,见见老友,唱唱京剧。

广州盛行粤剧,唱京剧的不多。广州市只保留了广东省京剧促进会,负责组织指导全省的京剧普及发展。硬件设施倒很好,有专门的排练场地和演出礼堂,下辖47个京剧票社。陈雷所在票社,请了一位京胡、一位月琴、一位鼓师,票友每人每月曾最多需交120元,以支付琴师和鼓师的费用。

为了弥补琴师的不足,也为了让票友们每周多玩几次,仗着有一点点基础,近几年,陈雷开始学拉京胡。年至花甲练京胡真不是件容易事儿,但对于京剧的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技艺日进,陈雷花万余元,买了三把京胡,无偿为票友们伴奏。他所在的票社从此不用再花钱请京胡琴师。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