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气温逐渐升高,溺水事故进入易发期、高发期。6月27日,由江苏省红十字会、南京市红十字会主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承办的2024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红十字博爱送健康”活动——防溺水主题应急救护“空中课堂”成功举办。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送上一堂生动有趣的水上安全教育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溺水事故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事故的头号杀手。那么,如何才能预防溺水?不慎溺水后如何自救?他人遇溺该如何施救?活动现场,南京民办育英外国语学校教师、江苏省红十字五星志愿者、南京市红十字救援队队员姜临田,利用图文并茂的PPT和视频,详细科普了暑期防溺水及水域救生常识。学生放假,但安全意识不能“放假”。他叮嘱家长,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让孩子们牢记“六不原则”,严防溺水事故发生。

“如果发现他人遇溺,千万不要盲目下水施救。”姜临田强调,“正确的做法是先大声呼救、报警,然后寻找身边的漂浮物,如救生圈、木板、矿泉水瓶等,或延伸物,如竹竿、树枝、绳索、打结衣物等,投递给溺水者。当然,这一切必须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被救上岸,并不意味着溺水者就安全了。南京市第二医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江苏省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主任导师束俊玫在教学中指出,当溺水者脱离水面后,应立即对其判断意识、呼吸。“对于有呼吸心搏但意识不清者,应在保证其呼吸通畅的同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对于无呼吸、心搏者,应立即给予2至5次人工呼吸,然后实施心肺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床证明,第一目击者和专业急救人员迅速而有效地抢救可以改变预后。束俊玫呼吁大家要积极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主动掌握救护技能,不仅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活动现场,她采用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从胸外按压的位置及定位方法、按压的频率与深度、人工呼吸的节奏等角度,详细介绍了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活动中还穿插了答疑解惑、有奖抢答等环节,寓教于乐,进一步加深观众对防溺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烈的氛围一直持续到活动结束,孩子及其家长都收获满满。一位家长点赞道:“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意识,也让我学会了水上遇险应对的技巧,真的很有意义。”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孙茂强 来源/江苏应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