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在省生态环境厅和子长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持续完善农村固体废物收处设施,建成运营全省首个农村危险废物集中回收点,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分类回收站,村民可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旧农药瓶、废机油、地膜等有害垃圾送到这里换取相应积分,然后根据积分兑换米面油、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生产生活用品,有效治理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了人居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头村一角

回收点和回收站的建立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近日,记者在丹头村的农膜回收站见到草莓种植户杨彦东骑着三轮车,载着他家废弃的农膜塑料前来兑换所需要的物资。

“种大棚十几年了,以前旧地膜一直没地方去,还要找地方把它处理了,今年开始政策好了,把旧地膜回收回去,能换新地膜,旧地膜有了去处,新地膜也不用买了,今年总共兑换了1700多公斤旧地膜,能换600多公斤新地膜,对我来说节省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大棚种植户杨彦东高兴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彦东(左)和孙东龙(中)确认兑换数量

丹头村通过垃圾回收积分兑换,让村民们能够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对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丹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孙东龙告诉记者,“我们村从2019年实行危废兑换,2022年开始农膜回收,以前村道路两侧、农田里面到处都是农药瓶、废弃塑料膜,通过回收兑换措施,现在农民都能积极地把药瓶、塑料捡回来兑换,变废为宝。截至目前,共兑换出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价值34万多元,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共计价值3万多元,村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现在的丹头环境好,空气好,生活好。”

丹头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治理了面源污染,还按照“区域化、田园化、生态化、产业化”的思路,用真石漆修补屋面和院墙,搭建杂物归纳间规整院落,合理规划院落功能,创建生态院落示范户68户。走进村民康登亮家的院子,五孔窑洞窗明几净,院子进行了硬化,院内种满了各种蔬菜,整个小院充满了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巷道美化硬化

“自从政府给我们改造了院落,翻修窑面、围墙、巷道,自来水入户,污水入地,整个环境都好了,住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空气新鲜,心情舒畅,村民们特别满意。”村民康登亮高兴地说。

近年来,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思路,围绕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领域,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院落,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了项目支撑、全域提升的“丹头模式”,探索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花岩坪模式”,推广了“三清一改四治理”的一般村模式,全中心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杨宏钦表示:“下一步,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压实压紧工作责任,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在产业培育上再发力,在乡村建设上再用力,在环境整治上再提升,在文化涵养上再突破,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全面提升乡村颜值和内涵,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落实落地。”

网编|王慧

来源 |学习强国

© 子长融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