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为国“听海”

半月谈记者 杨思琪

研发水声高端设备,使深海装备“耳聪目明”,让“大海捞针”成为可能;精准收发深海信号,让海底也能“打电话”……这些都是不久前荣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通信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交出的答卷。

勇闯“无人区”,挑战无极限。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在不为人知的极深海底,蹚出了一条怎样的创新之路?

万米深海“听”得清

确保探索深海的国之重器不但“看”得准,还能“听”得清,这是几代哈工程水声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我们眼中,如果说中国的版图好似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就是托起火炬的手柄。”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贾亦真说,这片浩瀚的“蓝色国土”,正是他们奋斗的“战场”。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孙大军回忆,20多年前,我国水下装备安装的水声定位系统基本依赖进口,深海水下定位技术尚是一片空白。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000年起他带领青年教师展开攻关,希望能从基础理论的地基开始,建起中国水声定位的创新大厦。

“起初,国外同行得知我们的目标是相当于‘大海捞针’的亚米级定位,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团队成员、“80后”教授郑翠娥说。

随着中国载人和无人深海潜器不断挑战极限,团队面临的新挑战也不断增加。“水下复杂环境对声信号传播影响严重,水声通信往往难以满足探索海洋的实际需求。”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院长乔钢说,团队设计了多用户、全双工(即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的水声通信方法,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具有全双工通信能力和组网能力的水声通信机,让水声通信从“对讲机”时代步入“电话机”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成员在北极冰盖做声学实验

如今,团队研发的深海高精度水声定位系统已装配于多艘中国科考船,为深潜数千米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直下万米的“奋斗者”号装上“眼睛”。如是,系统可以精准定位范围在1米以内的目标,让“五洋捉鳖”不再是梦想。瞄准“透明海洋”建设,团队更着手探索构建水下“WIFI网络”系统,让水声通信网络与固定海底通信网络相互补充,大幅提升“海洋感知网”的观测能力。

闯入北极冰川

地球上存在数千年的北极冰川之下有哪些奥秘?全球温室效应对冰川有何影响?

带着这些难题,2023年10月,哈工程“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潜入北极冰盖之下。我国科研人员由此首次清晰地观测到北极海冰冰底形态,获取大量关键海洋参数信息。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该团队负责人殷敬伟介绍,自2014年起,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冰下声场特性及冰下探测与通信技术研究,特别着眼于跨冰层介质的冰下通信、探测与定位一体化,为“冰上丝绸之路”探路。

由于北极海域冰盖极厚,开展冰下水声科研难度非同寻常。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殷敬伟带领成员组织实施冰下声学试验,验证相关理论模型和关键技术;为了获取极地水声一手数据,团队选派“85后”青年教师韩笑随“雪龙”号展开科考,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实验仪器,投入极地冰下噪声场、冰下水声通信研究,揭开了北极声学的神秘面纱。

极区海水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等海洋参数信息,是研究北极海洋物理、化学及生物演化过程的关键。以往,相关探测只能仰赖卫星等表面观测手段,冰盖下方的冰形冰貌则探测乏术。如今,依托自主研发的多波束冰形探测声纳,哈工程得以透视冰盖之下,为人类探索极地未知领域提供更为充分的数据支撑。

矢志为国“听海”

对于每一名哈工程水声人来说,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意味着要把“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忠诚与梦想化为行动。但往往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团队常常造访远洋深海、荒僻海岛,年均试验时间超过200天,年关佳节,每每只能在海上船上遥寄思念。“奋斗者”号2020年成功坐底万米之下的马里亚纳海沟,团队成员、博士生张文博和纪晓峰经受了恶劣海况、晕船带来的身体不适,甚至要在呕吐中为潜器深海定位做好保障。近30天的科考结束时,两人都瘦了10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在冰上试验现场合影

“深海试验周期漫长,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挑战。”前不久参加完海试的博士生王蕴聪颇有感触,“在海上一漂就是一两个月,赶上风急浪高,站都站不起来,常常吐一口、记一笔数据。”

“从技术到应用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就像西天取经,你已经身怀绝技,但还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在过关斩将中逐渐成熟”……前辈学人的话,让“85后”教师韩云峰深有感触。他回忆说,10余年前团队承担一项国家重点项目,要为科考船研发一款定位系统。明明在实验室里做了无数次原理计算、水池实验,都没有问题,可一下海就搜不到信号。“连轴转几天调整参数,大家都快支撑不住了,孙大军教授却没有抱怨,带着我们反复排查,硬扛了下来。”

关关难过,关关过。近年来,团队一次次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水声领域的“无人区”,一次次完成从原始理论到技术研发、再到实际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为国“听海”、保持冲锋,这支队伍永远澎湃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