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5日,一代名将丁盛因病去世,享年86岁。不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的追悼会规模很小,生前的一些官职、称谓皆不能提及,对外只能称“丁盛老人追悼会”。

不过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老朋友老战友闻讯赶来,送丁盛老人最后一程。在灵堂中,有一对夫妇送来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像极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战衡宝,平西康,攻瓦弄,人称大胆将军!
离新疆,出广东,谪京沪,众谓落难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勇将、战将、闯将、悍将,丁盛将军可谓是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深受毛主席的信任,不过他在晚年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时候突然被解除军职,成为一介布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开国少将丁盛的功过是非,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读一读,领略一下丁盛将军的传奇一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丁盛1913年出生在江西于都,17岁就参加了红军。刚参军入伍时,丁盛是红军中的一名通信兵,他从团通信兵做起一直做到军通信兵,后来更是担任了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班长,以至于丁盛在晚年常以“老牌通信兵”自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时,王稼祥身负重伤被组织送到苏区后方疗养,丁盛率领通信班奉命跟随护送。王稼祥养伤期间,他十分喜欢聪明伶俐的丁盛,于是就在他空闲时教他习字读书,还把丁盛送到黄公略的学校中学习。

后来王稼祥更是亲自修书将丁盛推荐到三军团中任职,由通信班长直接越级升为卫生队的指导员。对于王稼祥的提拔和教育之情,丁盛曾感慨地说道:“王主任真好,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可惜打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王稼祥首长了。‘’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丁盛的主要职务基本都是政工干部,并没有参与到战争直接指挥。他的重大转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以后,中央军委确定了“挺进东北”的战略方针。丁盛作为教导第2旅第1团政委,奉命率领部队直达锦州城下。1945年11月,以丁盛带来的这个团为基础,另外抽调了两个团给他,组建热辽纵队第27旅,丁盛担任旅长。自此,丁盛实现了从政工干部到军事主官的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东北时,丁盛率领的第27旅同敌军斗争非常艰苦,根据丁盛的作战参谋董殿稳回忆:“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当地没有党的组织,没有群众基础,没有本地地图,还没有友军支持。

1947年,在东北逐渐站稳脚跟的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连续作战后,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使得我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为战略进攻,丁盛所部被改编为24师,建制归属于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是黄永胜

在东北战场上,丁盛率领部队纵横驰骋为攻占锦州,围歼廖耀湘兵团,做出了重要贡献。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丁盛的24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5师,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丁盛率部随四野一路南下追击,从河北到山东,再到安徽、河南、湖北、江西、湖南,走遍了七个省份,行军累计2100多公里,于1949年9月,率部抵达湖南,加入对白崇禧集团的围歼战。

白崇禧是桂系军阀,军事指挥能力在国军中堪称一流,人送外号“小诸葛”,以往同我军作战时往往避免正面决战,总是寻找机会保存实力。

自从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大陆中的重兵集团几乎覆灭殆尽,白崇禧集团是国民党残留在大陆上的一支战斗力较强、建制较完整的军事力量,而且军中士兵大都是南方人,擅长水网地带作战,战斗力较强。

为了能全歼白崇禧集团加快全中国的解放,中央军委命令二野和四野联合作战,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企图全歼白崇禧重兵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白崇禧集团正集结重兵封锁衡宝公路,为等到穿插部队到位,防止敌军逃跑完成战略大包围,林彪紧急命令参战部队:暂停进攻,原地集结待命

四野部队全部停止在衡宝公路以北,唯独丁盛率领的135师因为与军部失去联系,经过一昼夜疾行,早已脱离大部队160余里,深入白崇禧重兵集团的腹地,形势危急。

直到次日凌晨,他们到达灵官殿后才开始设立指挥部,在同军部取得联系时才得知自己已经深陷敌军重围,周围有白崇禧部署的第7军两个主力师和48军两个师以及从乐昌调来的独立师,近5个师的兵力。

丁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重围,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用一个师的兵力在敌军腹部中心四面开花,以403团阻敌西逃,404团歼敌172师师部,405团追歼第七军军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林彪得知丁盛部已经孤军深入插到敌军的心脏后又惊又喜,当即回电:“你部已插入敌军的心脏,现在就地待命,下步行动由野司直接指挥。

就这样丁盛在野司的越级指挥下,以一个师的兵力承受着敌军四个主力师的进攻,将白崇禧的精锐第七军拦腰截断,为我军后续分割包围全歼钢七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衡宝战役的胜利丁盛当属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