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底,吉林省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院般若寺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修缮工作,然而就在进行内部施工时,建筑工人在寺院的北墙下挖出了一具无名头骨。

作为僧人清修的寺院,寺中挖出一个没有尸身的人头骨,这自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很快,一位来自沈阳军区的军人闻讯来到了般若寺,了解这个头颅的出土经过和安置地点。

随后这块无名头骨在历史考古专家、脊椎动物研究专家和法医的共同研究鉴定下得出结论:这块无名头骨竟是62年前牺牲的大英雄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这块头颅又被紧急送往北京公安部,在公安部证物鉴定中心进行最权威最全面的鉴定,这次的鉴定结果与之前多位专家的结论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挖出的头骨进行鉴定

那么这块头骨究竟是谁的?他又是如何被埋葬在般若寺中的?这中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凄惨曲折的故事呢?

1931年9月18日,对中国觊觎已久的日军蓄意炸毁自己修建的南满铁路,嫁祸给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公然对中国东北发动侵略战争。

张学良统率的三十万东北军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尽数撤退,未放一枪一炮,就将东三省1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拱手送给日军。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数以千万的东北百姓,这些不愿成为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在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上、在奔流不止的松花江畔、在林木茂密的大兴安岭中与日军周旋,用鲜血书写了一部艰苦壮烈、宁死不屈的抗争史。

东北抗联,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武装威名响彻东北大地,让日本关东军闻风丧胆,而在长春般若寺出土的那块无名头骨就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亲密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热河朝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断,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幼就目睹国家遭受欺凌、百姓备受压迫的赵尚志,立志要救国救民。

在哈尔滨学习期间,赵尚志深受俄国十月革命进步思潮的影响,常常接触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著作,他的思想逐渐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他心里开始生根发芽。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正在学校读书的赵尚志得知此事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这一斗争,带领一批热血青年走向街头,声援上海人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

同年夏天,表现出色的赵尚志在中共哈尔滨特支书记吴丽石彭守朴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才1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赵尚志

虽然赵尚志寻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他因为罢课从事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决心革命到底的赵尚志,毅然决定弃笔从戎,前往千里之外的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开始了他充满传奇的戎马生涯。

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十分忌惮共产党的势力,他相继策划“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大肆打压共产党人,正在军校学习的赵尚志得知蒋介石的阴谋后,毅然退出黄埔军校,回到东北老家从事革命活动。

赵尚志先后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发展学生运动,建立党组织支部,后来他利用国共合作的时机,深入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借机壮大和发展红色革命力量,结果身份暴露,遭到奉军抓捕并被移交到南京。

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东三省展开侵略战争。此时刚刚被营救出狱的赵尚志急切地赶往东北,找到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要求分配工作,随后他被任命为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负责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尚志合影

1932年春,受抗日爱国思潮影响,张甲洲张文藻等东北籍大学生弃笔从戎回到老家,在巴彦七马架拉起了一支200余人的巴彦游击队,开展武装抗日。

省委领导为加强对这支部队的领导,派遣军委书记赵尚志作为代表前往游击队中工作。初到巴彦游击队,赵尚志就发现张甲洲拉起来的这支抗日武装并不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组建起来的,而是利用人情关系,联合当地的土匪武装成立的队伍。

在这支部队中绿林土匪占据绝大多数,土匪习气严重,目无军纪,常常做出侵犯百姓财产的事情,严重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张甲洲虽然担任司令,打着抗日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

为此赵尚志多次和张甲洲谈话,指出部队中的问题所在,劝他严明军纪,维护好部队和群众百姓的关系,在赵尚志的不懈努力下,部队发展逐渐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甲洲

随后这支部队在省委领导下被改编为红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出任师长,赵尚志担任政治部主任,由此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