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活力宁夏丨非遗“潮”起来

走进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64岁的伏兆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自6岁起就跟着姥姥和母亲学习剪纸。“母亲是村里的剪花娘子,逢年过节、逢人嫁娶,用鸡蛋换红纸,剪出几张窗花,给乡里邻舍送上美好的祝福。”在伏兆娥眼中,剪纸不仅是喜庆的装饰,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传递了幸福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兆娥和女儿为“行进中国”调研行创作的剪纸作品。人民网记者 高嘉蔚摄

二女儿李剑是这个家族剪纸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李剑回到宁夏创业,成立了一家文创公司,将母亲的剪纸艺术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贺卡、冰箱贴、钥匙扣这些文创产品,可以更贴近生活的介质,传达剪纸艺术的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李剑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兆娥指导女儿李剑创作。人民网记者 高嘉蔚摄

为了扩大剪纸的影响力,近年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帮扶下,李剑将宁夏的剪纸艺术家组织起来,形成艺术家创作联盟,集中研发新的剪纸艺术形态和作品,形成具有宁夏特色和风格的剪纸艺术,并且修复了5种剪纸刺绣技法,并在保护、挖掘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100多种剪纸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兆娥正在创作。人民网记者 高嘉蔚摄

如今,借着文创产品的热潮,剪纸产业乘风破浪,乘势而上,“只有在一代代手艺人接力传承下,非遗之花才会生生不息。”母女俩异口同声道。(高嘉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