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7纵司令员邓华受命指挥2、7、9纵攻占塘沽、大沽,切断敌人海上逃路,负责完成天津战役封锁敌人逃路的任务。

战役发起前,邓华来到了塘沽前线查看地形。他通往塘沽是铁路,再就是并行的一条狭窄的土路,两条路的周围,则是一望无际的盐田和寸草不生的盐滩。在塘沽,敌舰只可从海上支援,而解放军前去进攻的那条铁路、公路根本展不开部队,要是发起攻击的话,只能从盐田、盐滩上去打。塘沽接敌前沿,地域平坦不怕,虽然可以挖交通壕,可是盐田蓄满了海水,涨潮时盐滩就变成一片汪洋。就是那些表面干爽的地方,两锹下去海水就冒出来。有的勉强挖出半人多深,第二天又塌成了一条烂泥沟。在这样的地方打仗,非常不好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天津战役中,邓华的任务就是,力争先歼塘沽、大沽之敌,控制海口。因为,只要控制了塘沽和大沽的出海口,敌人就逃不掉了,整个平津战役就又一次关门打狗,全局皆活了。

正因为此,塘沽也一直是毛主席注视的重点,在他给“林罗刘”的电报中,几乎每次都要提到塘沽。

1948年12月21日,毛主席在一封关于塘沽之战的电报中指示:

“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速的时间内歼灭塘沽敌人。”

邓华只是纵队司令员,不可能看到这些电报,但是“林罗刘”发出来一封封电报一直是贯彻毛主席的这个战役构想,身经百战的邓华对此是非常明白的,并且深刻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塘沽原本是平津战役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支撑点。控制了它,敌人包括在北平的傅作义,就无法逃遁。塘沽之重要,东野在辽沈战役中是有教训的。当时未能控制及时营口,致使敌52军万把人从海上逃掉,毛主席曾批评“是个不小的失着”。因此,对于塘沽,东野上下无不十分重视。

12月23日,7纵20师和21师,在纵队和师属炮兵全力掩护下发起攻击。可步兵一无工事,二无地形地物可利用,被敌人陆海炮火打得抬不起头来,伤亡1000多人。

24日,9级一个团攻击大沽受阻,同样伤亡惨重。邓华知道后,当即下令停止攻击,致电林罗刘。邓华报告了塘沽地形和进攻受阻的情况后说:

“此次为我们入关第一仗,故必须慎重从事,充分准备。……据我们估计,塘沽为敌人唯一退路,故不打而跑的可能性较小(据供,敌人要守,到塘沽后赶筑工事就是证明). 万一跑了于敌更为不利,而便可打天津、北平。”

邓华虽未明确建议改打天津,但意思已清楚:塘沽可打可不打,甚至可以去打。因为,一、敌人可能不会跑,二、跑了,对敌人更为不利。

邓华对上级说“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到林罗的电报后,毛主席终究是大军事家,一看就明白,塘沽地区不便于大兵团作战,又不可能越海包围,只能做陆地看守与阻击。倘若非打不可,那也只能把敌人赶到海里去,坐上军舰逃跑,自己则是伤亡一大堆。12月29日,他在给“林刘”的复电中痛痛快快地写道:

“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就这样,毛主席采纳了邓华不打塘沽的建议。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册,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