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思维层次会受到教师提问的影响,教师提问的形式预示学生作答的认知层次,支配学生的思想或回答模式。在物理课堂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提问、提问过多挤占学生学习和思考时间、提问对象比较单一、难以引发全体学生思考等问题。

在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追求目标的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提问技巧,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呢?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由此获得思维上的发展。一节课的课堂提问一般由核心问题、加工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三类不同层级的问题构成。

备课时,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精心设计加工性问题,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有预设、有准备。加工性问题是对本节课核心问题的具体化,在设计时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目标,设计的问题要有引导性、有梯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好脚手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例如,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提问: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各影响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存在定量关系?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定量关系的存在?这样一步一步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入推进,从而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把握提问节奏,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最怕的不是答案错误或不严谨,而是学生回答“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提问的节奏。和谐的教学节奏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外化形态。课堂提问是调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通过把握提问的节奏,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得整个课堂张弛有度。

提问语言是把握节奏至关重要的方面。语言的节奏,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等,应做到准确、严谨,清晰、简练。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隔。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少量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就能回答,尤其是带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之前的等待时间平均超过3秒钟时,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度、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以及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均能得到大幅提高。由此可见,教师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适当的等待时间,放慢提问速度,把握问题提出的节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转变提问模式,反馈引导持续思考

就课堂提问而言,可以从提问的发起者和接收者的角色以及先后顺序分为三种模式:“师—生课堂提问模式”“生—师提问模式”“生—生提问模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最为普遍的课堂提问模式,但不是唯一的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应该进行连续的转问,以调动更多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通过课堂上的连续转问不仅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专注性,更能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但关注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而且更关注其他同学的回答,实现多种途径的学习。

例如:在物理课上,研究电阻丝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将检流计调至G档,点触后出现过载的现象,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电流过载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学生A:检流计G档太灵敏,也就是量程太小,可考虑更换较大量程的电流表。

教师:小B,你怎么看A同学的想法?

学生B:我同意A同学的看法,但是我认为应该是电路中的电阻太小,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太小,导致电流太大,可以在电路中加一个保护电阻。

教师:小C,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学生C:我不同意B同学的看法,我认为是选择的电源电压不合适,电压太大,导致电路中电流过大,应该调低电源电压。

在学生们回答问题后要及时进行反馈,这个反馈可以是来自教师的,但更好的是来自同学之间的反馈。问题来自学生,又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教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思维。

(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8日第5版

作者: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