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2024年高考成绩和各省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了,怎么报学校怎么选专业成了全网最火的话题。高考志愿反映着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在学校被考生选择的大背景下,民众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当然,当前阶段学生太多,僧多粥少,高校随便熬粥都不缺学生,但再过十来年,比当前少一半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基于对高等教育理解的高考志愿选择将左右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在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的当下,生存的窘迫盖过了理想主义的浪漫,与就业和前途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首当其冲,被很多人视为调和理想和现实的法器。每个人都想从“上大学”中获得超额回报,都想在激烈“内卷”的环境中捡个漏,于是负责为大家策划捡漏的张雪峰“配享太庙”了,于是大谈理想主义的毕业演讲不再被大家追捧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日渐浓烈的功利主义氛围中更加迷失。

一、2024年低调的大学毕业典礼

每年的6月底之前,全国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会举办“毕业典礼”,很多专科学院也会举办“毕业典礼”。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典礼深受全国人民关注,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朋友圈里都会被一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经典演讲”刷屏,视频里聆听毕业演讲的毕业生们情绪激昂豪情万丈,转发传阅毕业典礼视频的吃瓜群众们如沐春风精神振奋,让人觉得似乎原本盛行于西方的“毕业文化”不但很快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且大有超越西方大学之势。

但是2024年的毕业季,朋友圈一片静悄悄,几乎没有哪个大学的毕业演讲获得10万+的转发,反正我是没看见。非要说今年毕业典礼有什么热点的话,只有一个,那就是6月19日复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学生在主席台上掌掴老师的新闻。

曾经万众追捧的大学毕业典礼,今年为什么遇冷了呢?是因为2024年毕业的1179万大学生找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吗?还是因为学历贬值,大家不再觉得大学文凭有多么了不起,没什么要特别庆贺的?又或者说,经济环境的改变引起了民众意识的改变,觉得曾经被追捧的那些毕业演讲华而不实,没有为其继续叫好的必要?

6月我的朋友圈里没什么人转发国内的毕业演讲,但是却有很多人转发美国的毕业演讲,转得最多的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毕业演讲,这或许是因为英伟达公司在6月初市值超过了3.33万亿美元,登顶全球市值第一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别的美国名人的演讲。甚至有人把多年前几则著名的美国毕业演讲翻出来转发传阅,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比如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埃里森2016年在南加州大学的毕业演讲。

为什么乔布斯和埃里森等人的毕业演讲具有永恒的魅力,而中国大学毕业典礼上那些或慷慨激昂或搞笑逗比的演讲却往往昙花一现,甚至到今天已经无人倾听了呢?

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乔布斯和埃里森的毕业演讲对年轻人的人生很有指导意义。他们真诚地向那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迷茫彷徨的年轻人们讲述了自己上大学及离校后的迷茫和选择,他们以兄长的口吻,力图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照亮台下那些二十多岁毕业生的人生之路。

二是,理想主义消失了,功利主义拿不上台面。毕业演讲里讲些理想主义情怀是常规的讲法,乔布斯和埃里森的毕业演讲里也满是理想主义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我们曾经转发传阅的中国大学的毕业演讲里,也有过类似的理想主义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虽然这样的演讲没有那些讲搞笑段子的演讲传播广泛,但理想主义不曾缺席。

可是现在,好像没有多少人在乎理想和情怀了,大家在乎的是专业的有用性和考公、考编的可能性,所以那些谈理想和情怀的毕业演讲不再引起人们的共鸣了,可是功利主义的东西又不能拿到台面上讲,于是毕业演讲在尴尬中热度就不在了。

二、“配享太庙”的张雪峰是敌是友

与理想主义的毕业演讲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奉行功利主义的张雪峰超级爆火。张雪峰有多火?平日里他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被网友们公认“配享太庙”的英雄事迹就不说了,2024年高考前夕,他卖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小时卖出3亿多元,震惊全网。

张雪峰这3个亿卖的是啥?是如何凭借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就坐拥幸福人生的焦虑。崩塌的理想主义在张雪峰这里都找到了安慰,选一个容易考研、考公、考编的专业,是幸福人生的终极保障,理想主义的情怀、长期主义的价值,统统靠边站。

很多人怒批张雪峰割韭菜,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国度,一个行业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的生命周期非常短,往往比一个人的职业生命短,甚至三五年间就从稀缺变成过剩,几乎没有什么专业能确保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也就体制内所谓的铁饭碗生命周期稍微长一点儿。在这种现状下,片面地强调专业的重要性,不从人一生的发展来填报志愿,确实是投机的、短视的。

但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理想主义和长期主义永远干不过投机主义,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民众信仰的是投机主义。不是张雪峰这类人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造就了张雪峰这类人,做高考志愿填报生意的人很多,利用专业焦虑收割民众钱财的人很多。

有人说,认知维度越低的人越认可张雪峰,投机思维越重的人越相信张雪峰。为啥?14亿人口的国家,每年近1200万大学毕业生的国家,哪个行业缺人?都不缺!哪个行业人才不过剩?都过剩!哪个行业不内卷?都内卷!哪个行业能靠大学三四年的学习就永享幸福人生?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不坚持长期主义,怎么可能出人头地?考研、考公、考编、进国企,当然好,问题是,这些万里挑一的出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都进得去吗?以此为求学的目标,是不是投机?会不会是人生的弯路?

是不是投机,是个价值判断,中国人不相信价值判断,你说投机不好,但他投机获得了额外的好处,怎么会不好呢?所以,我们要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信奉功利主义的专业选择,会不会是人生的弯路?

在网上面对亿万观众说出来的秘密就不是秘密,而是共识,面对亿万观众做出的貌似小众的谋划就不是谋划,而是大众踩踏。任何个性化的牟利,无门槛地摆在14亿人面前,且高声宣扬大力倡导,最终必然是大众化的踩踏,而受害者,就是那些听风就是雨、从不思考、喜好跟风的人。听着张雪峰的建议一拥而上报推荐专业的人,毕业时只怕本专业人满为患。

高认知的人是怎么选专业的?“知乎”有一个问答。

问:在张雪峰的号召下,我们国家的某些学科有没有可能遭到打击?

一个热门回答是:我领导的儿子今年高考,发挥严重失常,考了659分,平时考690分左右。小伙子从高中开始到现在,立志学化学。孩子别的方面一点儿不用家长操心,就这个专业问题,他爸妈劝他很多次--“生化环材”天坑专业啊,以后咋找好工作啊。

那也不行,就必须学化学,就喜欢这个学科。为了此事,他和父母呛了很多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领导看儿子一天天闷闷不乐的,最后妥协了--要不,就按你的想法报志愿吧。小伙子的眼睛里又有了光。

我们也劝领导:你看我们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学啥,有的是自己瞎报的,有的是家长定的,谁也说不准几年之后什么专业就业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多好!他喜欢,就肯定能学好,以后再读个博,去搞研究,那不也挺好!

领导笑呵呵地点头说是,然后又提到了和他儿子关系非常好的同班同学,非得学理论物理方向,谁劝都不好使,然后报了中科大。

实,张雪峰的一些建议,更适合像我这种学习一般,没有爱好,以后不知道干啥的人,对于那些铁了心的学霸,并没有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认知维度的人,总以为哪里有漏子可捡,哪里有自己够得着的额外好处可捞,他们总喜欢看淡努力的价值,无视长期主义,而看重投机的作用。所以你看,那些传销难民,那些微商难民,那些非法集资难民,无不是一夜暴富的信徒,他们因投机而被割。抱着投机的心态上大学,最终被割,和这些人有什么区别?

三、只有百年历程的中国高等教育距离成熟还很远

1895年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成立,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由此算起,中国的高等教育到现在还不足130年,而世界第一所大学是成立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全球知名的牛津大学记载的最早授课时间是1096年,就连新大陆上的哈佛大学也在1636年创办的。西方的大学比我们早了800年,所以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灵魂是什么,西方的大学肯定比我们的大学更懂;高等教育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西方人比我们更懂。

超微(AMD)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靠打工赚到11亿美元的“打工皇后”苏姿丰说:

“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如何思考、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无论是30年前,还是现在,抑或是30年后,我认为都是一样的。技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如果你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你就能做伟大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总以为我们30年能走完别人300年的路,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要形成人才培养的科学意识,恐怕要历经百年,甚至数个百年。中国虽然有了百年的高等教育历程,但是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太跌宕起伏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掩盖了很多东西,让我们看不清高等教育对人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高等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大学就是教人学会一门谋生技能的地方吗?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上大学是为了学技能,认为职业院校才是教技能的地方,大学不是。可是上大学究竟要学什么,很多人却不清楚。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全民几乎一窝蜂地把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能和上大学紧密联系,以专业的实用性来衡量大学的优劣,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些认识反映出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无知和迷茫,在一个生存至上的国度,老百姓这样想也是对的。可是高等教育本质上并不是为了教技能,社会上使用大学生的单位大多也并没有特别看重大学生的技能。社会的需要、家长的诉求和高校的交付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导致三者相互嫌弃,彼此之间都不满意。

用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大学和专业,在当前的经济下行期,绝大部分大学和专业只能尴尬得满脸通红默不作声。大学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地方,也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地方,大学是教人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地方。可是,中国大学面对全民的功利性要求,面对张雪峰们的煽风点火,彷徨得难以自处,既然开了几十年的王牌专业就业不好了,那就砍掉,换成最热门的专业,虽然老师还是那些老师,讲得还是那些废话,但只有换个马甲才能活下去。

中国大学的彷徨和尴尬充分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成熟。在公众功利心的裹挟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恐怕会越走越偏。

人的一生很长,人这一生要干什么,能干成什么,不是18岁时就能决定的事。高考志愿填报没有那么沉重,大学三四年的学习在人的一生中也没有那么重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怎么可能依靠大学三四年学的那点儿残缺不全且本身就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所谓知识过一生?这不合逻辑,也不合现实。

西安交通大学前校长王树国说:

专业和学校都很重要,但如果让我非得要排一个序的话,我把学校排在第一位,因为学生的成才,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养成,所以我觉得如果他在这儿接触到一些著名的大学者、大师,可能和他的专业未来相关性并不强,但是可能这位大师的一句话就能点播他一生。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对他这一生才是最关键的。四年有限期间所学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你未来一生的发展,其实知识在你毕业以后还要不断地去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在和俞敏洪的对谈中说:

年轻人不要那么太执着,我们大学学的那点儿东西,在后面真正能用到的,有个10%就不错了。现在又在讨论到底报专业重要呢,还是报大学重要,还是城市重要,我还是觉得大学还是最重要的,我很庆幸(我自己)最后还是上了北京大学。”

俞敏洪说:“对,我觉得差不多就10%-20%吧,我的英语专业还好一点,因为英语是一个日常语言。但现在也已经没什么用了,我已经20年没讲英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人单位也不觉得专业有多重要,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说:

我们招了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干的工作跟专业没啥关系,所以有时候专业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锻炼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还有跟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我认为能力比较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85岁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和61岁的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其坤院士获奖。李德仁院士在访谈中说,他年轻的时候种过田、当过工人、干过厨师、做过测量、爬过大山,40岁才回校园读硕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其坤以前在电视节目中说,他考研究生考了3次才考上,读博士读了7年才毕业。他现在的学生基本上5年至多6年就能博士毕业,而他花了7年时间。他也有过挫折的过程,但是他之所以能克服困难,就是在于能通过追求极致来使自己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18岁时选的专业真的不重要,这个专业决定不了什么,更别说决定一生了。

四、18岁无法为人生定格,青春注定迷茫

让我们再次回顾乔布斯和埃里森最知名的毕业演讲,希望填报高考志愿的年轻学子们能从这些成功人士的人生里寻找到坚持自我的力量,进而得到二十来岁时作出人生抉择的智慧。

乔布斯在毕业演讲里讲了三个启发人生的小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他从大学退学的前后经历。他觉得大学学不到真东西,学费又很贵,为了给父母省钱,他就退学了。退学后他凭兴趣旁听了书法课,结果在后来的创业中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他当年学的“无用”的书法课排上了大用场,使得人类的个人电脑拥有了美妙的字体。因此他总结说,我们不可能在当下就看到未来,我们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才能看清过往那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你要相信,你现在经历的这些“点”,在未来都会串成“线”。

演讲的最后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别浪费生命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被教条所束缚,因为那是别人生活的目的。别让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压过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勇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其实早已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除此以外都是次要的。

最后乔布斯把激励自己的名言送给了全体毕业生: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里森在毕业演讲里详细讲述了自己从大学退学的经历。

他上高中时的梦想是去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学医,毕业后去洛杉矶行医,在那里结婚成家,过高贵的人生。因为当时医学被认为是职业的顶峰,高贵且人道。而且他生命中每个重要的人,包括他的家人、老师和女朋友都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于是他们的梦想也就成了埃里森的梦想。

但埃里森尽管努力,却还是做不到,因为他作为一名医学预科生,在经历了几年困难和不愉快的岁月后,他痛苦且清晰地意识到,他不喜欢正在学习的课程,他甚至认为一些课程是反常的无意义的心理折磨,他无法让自己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根本无法让自己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于是他决定停止尝试,在21岁那年从大学退学,开始寻找自我,寻找正义的事业和自己热爱的工作。他关心旷野,成为了环保主义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高山峡谷中度过,他担任河流向导和攀岩教练。他虽然喜欢这些工作,但挣不到钱,于是他又找了一份计算机程序员的兼职工作,他在大学学过编程,他不喜欢编程,但却擅长编程。

作为一个困惑的青少年,他在这个生命阶段在自我发现的旅程中取得了真正的进步,他有了几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收入,还有乐趣,他觉得很满意。但他的妻子不满意,妻子认为他是一个大学辍学生,待在山里做着愚蠢的事情。妻子希望他做一个专职的计算机程序员,或者回到大学完成学业。他不得不妥协,又回去上课,结果爱上了航海课程,进而爱上了无边无际的太平洋,于是他想买一艘帆船。

妻子认为这是她一生中听过的最愚蠢的想法,她指责埃里森不负责任,认为埃里森没有野心,把埃里森赶出了家门,然后跟埃里森离了婚。而埃里森的家人依然因为他没有上医学院而生气,他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但埃里森自己没有感到失望。他认为别人的梦想不是自己的梦想,他再也不会把别人的梦想和自己的梦想混为一谈了。他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那就是山脉和海洋。

他意识到他有一份计算机编程的有趣工作,这份工作能挣到超过他自己所需要的钱,有了钱他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于是他没有了恐惧。生存无忧的他开始放飞自己,他买了一艘帆船,和一只猫一起住在船上。他孤独、年轻、任性、不被人注意,但他很快乐,因为这种狂野的生活接近了他的内心。

他在20多岁时不断尝试,尝试了不同的事情,划船、骑自行车、不断地变换工作,不久之后他就发现了最有趣且最有价值的编程工作。那时硅谷刚刚起步,20多岁的埃里森在硅谷的一家初创公司里开始开发世界上最快的大型计算机,之后他又去别的公司担任副总。

为了找到他心中期望的有趣的软件工程工作,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目标是创造一份完美的工作,一份他真正热爱的工作,因此他最初没什么野心,也没什么远见。但这份工作到2016年却让他拥有了约15万名员工和大约430亿美元的身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里森的成长经历对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太有启发了。试想一下,当年那个大学上不下去、人生没有方向、躲在深山和大海里捣鼓些荒唐事情、辜负了家人期待的迷茫青年像不像今天的我们?青春就代表着不确定,什么都确定了,那不叫青春,那是蹦跶不了几天的暮年。在不确定的青春里,随性选择,多尝试多探索,发现真正的自我,寻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比听从张雪峰们的建议选个功利的专业靠谱得多。

谁的青春不迷茫?当年轻的乔布斯从大学退学以后借住在朋友家地板上的时候,当流浪的乔布斯坐在印度的恒河边冥想的时候,当辍学的埃里森在深山里徘徊在大海上飘荡的时候,当孤独的埃里森在帆船上抚摸着那只猫的时候,他们迷茫吗?肯定很迷茫。

但迷茫促使他们思考,困境鞭策他们前行,使得他们早于大部分同龄人而发现了自己,从而挖掘了自己的能量,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他们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根据身边人对你的期待来规划安排自己的人生,如果把大学仅仅看作一个学习谋生技能的地方,那格局就小了,在这么小的格局下,你就很难发现自己挖掘自己。而你找不到自己超越他人的能量,你就很难超越他人。

以上文字送给今年填报高考志愿的学生和家长,让我们共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杨昇作文:2年半200节超9000分钟中小学写作和口才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