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为获得胜利,交手的俄乌双方一直竭尽全力拉拢各方,这其中,越发强大的中国当然不可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俄乌双方都竭尽全力试图获得中国的支持,尤其是俄罗斯,多次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希望与中国签订更加紧密的军事合作协议,甚至是建立盟友关系。

然而,这种诉求每次都遭到了我国的婉拒。在针对俄罗斯的外交方面,国内很多网友也发生了各种争议。

除了极个别自带工资的网友,竭力鼓吹与俄罗斯的对立之外,绝大多数网友都站在了国家的立场,那就是面对俄罗斯,合作无上限,但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

我国为何在情势最严峻的时刻,都拒绝与俄罗斯结盟,这背后有怎样的隐藏逻辑?历史上中俄历次结盟,又是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国际局势下,我国婉拒与俄罗斯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我国奉行不结盟、反霸权的前提下,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部分欧洲有意反对霸权的国家,以结伴却不结盟的姿态,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就算是我国彻底摒弃不结盟政策与俄罗斯结盟,依旧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因为,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的戒心与防范依旧存在,贸然与俄罗斯结成军事同盟,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发欧洲国家以及与俄罗斯关系紧张国家的激烈反应。

俄罗斯的对手,一夜之间将变成中国的对手,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绝对会产生重大的战略损失,这也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美国的旧冷战思维根深蒂固,竭力要挑起世界各国的对立,妄图再度推动形成两大阵营的对抗。

如果中俄真正走向军事联盟,整个欧洲将被迫投身美国的怀抱,这将极大增加我国反霸权斗争的阻力。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都不会与俄罗斯结成联盟。

不仅如此,历史上,我国不止一次与俄罗斯前身的苏联、沙俄缔结过盟友条约,但每一次都吃到了惨重的历史教训。

很多人只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两国在蜜月期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签订的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同盟条约。

殊不知除此之外,中俄、中苏在更早之前还有两次结盟的经历,之所以中俄两国没有在史书中特意强调宣传,只是说明,这两次结盟让双方都颜面无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第一次建立军事同盟,是在甲午战争后期。

彼时的清政府已经接近战败,而日本同样是精疲力竭,与此同时,英国沙俄不愿意看到日本在中国占据过多的经济、政治利益。

正是出于这样的打算,清政府派出的李鸿章,和沙俄方面取得联系,中俄两国建立所谓的同盟关系,以此倒逼日本停止攻击。

但是,所谓的满清与沙俄签订的条约,其本质,竟然是英俄日等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一次瓜分而已。

很快,所谓的终战协定就此出炉,日本让出辽东半岛,俄罗斯方面劝说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同时还要支付一大笔赎金。

经过几次谈判,赎金的数额达到了惊人的两亿两白银,是历次赔款中实际支付最多的一次。

这次所谓的中俄结盟,双方都是各自都有小算盘,清政府试图“以夷制夷”,俄罗斯只想趁机捞取好处,随着马关条约签订,双方短暂的盟约宣告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中苏两国在二战结束前,还曾有过一次同盟协议,那便是斯大林与蒋介石为主导的国民政府签订的所谓军事同盟。

蒋介石的目的是为了让苏联出兵援助,尽快赶走东北地区的八十万日本关东军。请苏联出兵,自然不可能是免费服务。

很快,苏联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要想苏联帮忙,必须让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的独立,从此之后,中国不得干涉外蒙古的任何内政。蒋介石口中一直在日记里心心念念所谓的秋叶海棠,就此变成了东方雄鸡。

不过,为了避免苏联进一步对中国内陆产生侵略野心,蒋介石特意命令自己的特使王世杰在相关条款中加入条款:

苏联赶走日本关东军之后,要在三个月内,完全撤离中国本土,并将所有城市的管辖权,移交给国民党地方官员。

于是乎就看到,二战结束前夕,百万苏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八十万关东军彻底席卷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双方之前有协约在身,苏联不得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但是,在战争结束后,苏联不仅将五十多万关东军战俘运到苏联参与农业开发。

而且,在不经过中国方面同意的情况下,拆除拆走了大量日本殖民者留下的机械重工业装备,宁愿在远东彻底废弃,也不愿意留给中国。

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让蒋介石集团敢怒不敢言。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终究是以实力作为基础。本身国力孱弱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局面迅速得到了扭转,靠着我国在朝鲜战场上打出的国威军威,中国与苏联拥有了平等对话的资格与权利。

当初,苏联从东北大肆抢占重工业设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全力援助,东北真正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重工业基地。然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没有让两个大国一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随着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兴起,不仅要求在中国旅顺港保持驻军,还要建立所谓的联合舰队、长波电台,肆意将中国的内政军事主权践踏脚下。

也因此,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以教员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选择坚决回击。随即,便有了苏联通过撤离专家援助、逼迫还债的方式,向我国施压,至此,中苏两国的同盟关系名存实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了1980年,关系依旧还未完全回暖状态下的中苏两国,面对当年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即将到期的事实,不约而同选择了遗忘,根本没有任何续约的意向。

到这一刻为止,中苏两国的同盟关系,就此从法理意义宣告破裂。

纵观中俄、中苏历史上的三次结盟,都以极度清晰的姿态,向我们后来人宣告了一个铁一般的真理:所有的外交结盟,在现实的利益冲突面前,都将变得无比脆弱。

双方郑重无比签下的盟约,最终沦为一张废纸,只有实力强大的一方,才有资格制定游戏规则,从而在盟友系统中获得话语权。

这一理论,不仅仅是有见于中俄关系,历史上已经多次上演类似的操作。

正如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所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丘吉尔在二战时期,以与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对手国家苏联,经过互相妥协之后,开启了并肩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以当下的世界局势与中俄关系而言,中俄两国结盟,属于是弊大于利。

目前,俄罗斯正在遭遇整个美西方国家的极限制裁,海外资产被大量掠夺,如果中俄结盟,我国在西方国家的资产同样未能幸免。

与俄罗斯不同,我国与美国、西方国家的经济关联极其紧密,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尤其是欧洲国家,以法德为代表的老牌欧盟国家,目前日益彰显出不愿意依附美国的强烈意愿。

同时,法德与俄罗斯关系紧张,相比之下,中国就成为很多欧洲国家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利用灵活多变的手腕,尽可能争取更多的中间力量,最终让美国陷入孤立,同时为S3赛季战后,掌控更多的话语权,提前做出部署。

如果为了一时短期利益,贸然与俄罗斯结盟,非但要承受巨大的外部压力,更有可能关键时刻会出现俄罗斯再度投身欧洲的窘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已经有过类似操作。

不仅仅是我国,世界上其他国家贸然与俄罗斯结盟的结果,都不是很不乐观。

苏联之前的沙俄、基辅罗斯,曾经与保加利亚、拜占庭、波兰、土耳其甚至是普鲁士、英国、奥地利、丹麦,等等欧洲国家,都曾建立过同盟关系,仅仅是一战之前缔结的结盟条约,就达到了惊人的50余次。结果,这些与沙俄结盟的国家,除了惨遭覆灭,就是被沙俄背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我们不需要任何的联盟为自己撑腰壮胆,中国的态度就是世界的参照。

如今的中国,不会选择站在美俄任何一方,我们自己就是世界的一极,在未来的多极化过程中,我国要发挥的作用,将会是超乎想象一般的存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极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