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由陕西机械厂(现中航西飞)改装的特种武器载机轰6甲成功通过降落伞试投我国第一颗氢弹。轰6甲继1965年第一次空投原子弹成功后,再次为中国核事业发展立下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轰6甲空投核弹的故事我们已经熟知,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套非比寻常的降落伞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宏光机械厂(现航空工业宏光)研发的氢弹伞,保证了轰6甲空投氢弹试验成功。氢弹试验前,周恩来总理作出“机、伞、弹三位一体”重要指示。试验成功后,周总理高度赞扬:“这个研究所(宏光机械厂研究所)既出了成果,又培养了一批人才!”

罗布泊升起新“太阳”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57年前的6月。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罗布泊一声巨响,天空出现了一颗新的“太阳”,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消息传开后,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氢弹试验,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零7个月,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实现了毛主席1958年6月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科学论断。

这套氢弹减速系统是航空工业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具空投大重量降落伞系统。在降落伞研制方面,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号专案”

降落伞在空中核试验中的作用是让核弹减速,保证投弹飞机逃逸危险区,待核弹稳定下降到预定高度实现空中核爆炸,从而达到“保响、保地面测试、保各种效应、保试验安全”的目的。降落伞能否正常开伞和工作,是关系到氢弹空中试验成败的关键。对这一系统工程,周总理在听取汇报时曾科学地概括为“机、伞、弹,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因此,降落伞是实现空中核试验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空投氢弹利用降落伞系统作为减速的手段,在我国还是头一回。1966年3月,三机部正式批准下达研制任务,根据国防科委的进度总体要求,降落伞系统只有一年多的研制周期,时间是极其紧迫的。

当时,我国降落伞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降落伞技术仍处于从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过渡时期,空投最大重量不过500公斤,而且是在低空低速飞行条件下。不同以往的是,空投氢弹任务飞行海拔高度高,飞行速度大,初始重量重,在技术上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降落伞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开伞冲击力、临界开伞速度、纺织材料的研制等等,均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未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这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工厂毅然成立由设计所所长邓笙抓总,王德春、戴振明、顾芝明、言道贵等组成的研制小组,定为工厂的“一号专案”

反复试验

遵照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经过多种方案的反复论证,研制小组确定了主伞采用宽带条伞的设计方案。此后,研制人员分别进行了风洞试验、开伞系统的双重保险单项振动试验、环境条件试验、低空模拟试验。在进行了大重量1:1样品条件下高空试验后,最终确定了开伞程序。随着降落伞系统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主伞采用了波环伞两次开伞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重量试验弹进行近百次的低空模拟试验后,1967年2月,在西北基地,降落伞空投系统用轰6飞机完成了实际使用条件下01弹道模拟试验,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后转场进行训练投弹试验。

科学试验的道路总是曲折的。1967年5月,试验进行到接近总预演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次弹尾罩工作不正常和降落伞被冲破未能张开的事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防科工委立即派专机将降落伞技术工人和设备送往基地。经过现场和实物收集的试验数据反复分析与核算,最终确定是弹尾罩的不稳定与降落伞相互干扰所致。

为确保安全,技术工人就地将主伞加强改进。几个夜以继日的工作后,产品达到理想状态。经过空中再次试验考核,改进后的降落伞完全满足要求。

1967年6月17日,来自航空工业的降落伞助力第一颗氢弹核试验圆满成功。

“如今回首我国氢弹试验全过程时,航空人无数次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党、对国家、对事业一片忠诚,克服了技术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为祖国赢得了和平与尊严。”

——戴振明,我国第一颗氢弹用降落伞设计师,航空工业宏光原降落伞系统设计师

第一颗氢弹试验用降落伞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后来核试验用伞的基本设计基础。宏光年轻技术人员从中得到了锻炼,自行设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试验中与空军基地的合作,引进机上空中摄影和时统讯号的安装方法与结构,提高了降落伞的遥控遥测技术,丰富了降落伞技术的研制手段。

根据对核试验用伞要求的不断提高,专案任务设计小组先后成功地研制了导向面型和波环型降落伞,性能一代比一代先进。特别是波环型降落伞,由于结构新颖、性能先进、质量可靠,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和国家发明奖。

从这里启航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航空工业宏光为首批建设项目。同年5月15日,被纳入“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成为新中国空降空投装备和航空救生装备的摇篮和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10月,第一具降落伞在沈阳空军部队进行试验

70多年来,宏光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在复制、仿制至自主研制中逐渐成长,完成跨越。1951年10月,复制成功新中国第一批降落伞;1957年,宏光自主设计了第一具可载重50千克的投物伞;1967至1968年,宏光两型重型特种投物伞研制成功,保证了我国核试验任务的完成,填补了降落伞领域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51年到1979年,宏光共设计定型100多项降落伞、空靶、拦阻网、头盔代偿服等航空配套产品。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宏光成功研发了新重装空投低空伞兵伞、新型阻力伞、鱼雷空投系统与各型飞机配套的飞机安全带手摇泵、调压器以及无人机回收伞……一批高新航空装备实现了由单伞向多伞、圆伞向翼伞、轻装向重装的三大跨越。

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航空人克服了技术、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正是全体参试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才最终换来了试验的圆满成功。直至如今,从航空先辈身上传承下来的“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航空报国精神,依然激励着航空人在空降空投事业上奋勇前进!

文字/戴振明、席航、兰健 制作/兰健

来源/航空工业宏光、中国航空报社

本文来源:航空工业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