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原创

机器之心编辑部

轰轰烈烈的大模型浪潮,似乎正在进入一个煎熬期。

6 月中旬,微软发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他们将于 7 月份停止其推出仅三个月的 Copilot GPTs 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opilot GPTs 可以理解为针对各种需求创建的智能助手,比如杂货 Copilot GPT 可以根据你发给它的膳食计划开列采购清单。这一服务和 OpenAI 的 GPT Store 非常相似。而且,后者同样未能成为市场宠儿:数字解决方案公司 CTOL.Digital 的一份报告估计,GPT Store 的流量不到正常 ChatGPT UI 的 2%。要知道,这款产品发布时,很多人都高呼 AI 的「iPhone 时刻」到来了,这种 GPTs 被认为是大模型惠及大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在宣布关停的同时,微软还透露,他们决定将 GPT 的应用中心转向商业和企业级场景。这种转向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同样的路线却正在激发 AI 应用层的巨大潜力

不可否认,在模型、算法、算力层面,中国 AI 相比美国仍然存在差距,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就像移动互联网初期,iPhone 以及其上的一些流行 APP 也是首先出现在美国。

但是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包括应用生态、商业模式、 盈利能力等方面。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国互联网应用表现得比美国同类应用更为出色。滴滴、微信、支付宝、钉钉、美团等超级 APP 几乎覆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AI 大模型的一大落地方向是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果为基础,在繁荣的应用生态里长出 killerAPP。在中国,这个土壤非常肥沃。以此为契机,开发者可以更快地将 AI 大模型的最新能力与千变万化的实际场景相结合,尽快将 AI 应用落地、分发甚至变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 AI 应用层的角力或许会展现出与当初移动互联网发展相似的轨迹。

中国 AGI,能否重演移动互联网的故事?

微软、OpenAI 都玩不转的 AI 应用层,到底难在哪儿?

所谓的 iPhone 时刻,在过去一年的 AI 领域已经被预告过很多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刻之所以让人期待,是因为在上一次变革里,它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那之前,上网通常被视为一种活动,但 iPhone 的出现使得我们几乎在任何时刻都在上网,就像呼吸一样。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直观的触控界面、多样化的应用生态系统,以及无缝的硬件和软件集成,iPhone 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并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同时,各类移动应用如滴滴、微信、钉钉、淘宝等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和企业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十几年后,人们期待「AI 的 iPhone 时刻」也能够带来类似的变革,大幅提升生活、工作的效率

微软、OpenAI 的 GPTs 也在一定程度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 OpenAI 的用户反映,GPT Store 中的 GPT 质量不一,很多 GPT 功能简单,无法真正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这种情况只会更加严重,因为 OpenAI 本就不是一个身处企业使用场景中的公司。企业的需求更加多样,本身也有大量的数据资产需要打通,不是简单地设置个 prompt,然后跟 AI 助手你问我答就能解决的。

针对这些短板,OpenAI 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最近收购了一家名叫 Rockset 的搜索分析初创公司。通过整合 Rockset 的实时搜索和分析技术,OpenAI 想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其 AI 模型的应用价值。换句话说,他们想通过此举离企业、场景更近一些,让自己的大模型长在公司的数据上

而这个目标,恰恰是很多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长板。在这些公司中,如果要找一个观察中国 AI 应用的标的,老早就和 OpenAI 走类似的 AI Agent 路线并且长在千行百业场景里的钉钉是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钉钉 —— 中国 AI 应用层值得关注的样本

周子超是现代农牧食品集团铁骑力士的一名数字化工程师。为了帮助合作农户科学养殖,及时发现「猪瘟」等风险因素,他开发了一个名为「智慧养殖专家」的 AI 助理。

从表面上看,这个 AI 助理和我们在 OpenAI GPT Store 里见到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但不同的是,他是在钉钉平台上开发的,而钉钉是这家公司从 2018 年就开始用的工具,公司的很多数据都在上面。借助这个 AI 助理,农户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咨询养殖知识,还能看到自家养猪场和兄弟养猪场的数据差异,寻求改进。而且,由于是先有需求再去开发,这个 AI 助理自诞生以来就是有用户的,不用像 GPT Store 里的很多 GPT 一样等待它们的适用场景。此外,钉钉的平台上本身也有很多成熟的应用、工具可以利用,这使其交互方式不限于一问一答这种简单的形式。这就是钉钉这类国内科技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优势,也是他们能把 AI 助理这条路走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据悉,「智慧养殖专家」上线短短两周时间就吸引了百来人使用,调用量超过 5000 次。其实,在金牌橱柜、西部机场、里工实业、有零有食、百丽、佳沃等用钉钉承载业务的企业中,类似的事情也在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pJOBLmlY1mzr9f6gMGC8A

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钉钉「上接应用场景、下接业务数据」的先天优势,类似 GPTs 的应用生长在钉钉这类平台上没有悬空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钉钉在这个方向的出击速度和力度。

早在 2023 年 4 月「百模大战」刚刚打响之际,钉钉就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迅速进场,宣布全面智能化,所有产品要用大模型重塑一遍。在随后的 100 多天内,钉钉 17 条产品线完成了智能化再造。8 月 22 日,钉钉将智能化底座(AIPaaS)开放给生态伙伴和客户,这标志着钉钉智能化已全面进入生态层。11 月,超过 50 万家企业加入钉钉 AI 邀请测试后,钉钉 AI 上线,17 条产品线、60 + 场景、近百项 AI 技能全面向用户开放测试,这是国内首个全面开放 AI 的国民级工作应用。

这种决策速度和执行力度让钉钉早早就将 AI Agent 等前沿理念纳入了产品思考。所以,在 2024 年 1 月,OpenAI 刚刚公布 GPT Store 两个月后,钉钉就推出了自己的 AI 助理,并结合自身在应用、数据上的优势对 AI 智能体进行感知、记忆、思考、行动方面的增强。这种增强的结果在钉钉最近的一次大版本更新(7.6 版本)中可见一斑。

新版本给人的感觉大体有两个:一是 AI 助理现在更拟人了,它能知道你是谁、做过什么,用起来更接近「私人订制」。

举个例子,我们在工作群里总会收到一些长文档,常规的 AI 助理一般都能做到将其整理成纪要,但钉钉的 AI 助理更进一步,它能根据你在公司的角色进行针对性地整理。比如营销人员使用 AI 助理的速读时,AI 助理会将财报中的市场营销部分重点解读;生产人员使用时,AI 助理则会重点分析关于生产成本的数据。

这一功能实际上是将你在钉钉上的所有信息都盘活了,包括你的姓名、岗位等个人信息,公司的组织架构关系,你过去一周的工作内容,工作群的聊天概要等等。如此一来,它就能真正给出你需要的东西,比如周报,而不是周报模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pJOBLmlY1mzr9f6gMGC8A

二是它能做的事情、能分析的数据更复杂了,多个智能体可以一起用,完成一个多步骤的工作流。

举个例子,你所在的公司想策划一场大型营销活动,需要一个集舆论监控、市场分析、创意构思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在钉钉上,这个任务会被 AI 助理规划成几个子任务组成的工作流,然后由不同的 AI 助理(市场分析助理、创意构思助理、活动策划助理)去接力完成,在此期间,AI 助理还可以调用钉钉平台上的 RPA 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pJOBLmlY1mzr9f6gMGC8A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吴恩达在之前演讲中提到的几个智能体设计理念,包括工具使用、规划和多智能体协作。吴恩达尤其看好多智能体协作的前景,指出多智能体协作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并通过智能体间的协作来完成。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并且能够提供比单一智能体更好的性能。钉钉的 AI 助理在企业场景中率先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具有记忆、交互、任务执行能力的 AI 助理其实更贴近硅谷热议的 Large Action Models(LAM)的概念。相比于传统的 LLM,LAM 不仅具备高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还能够将这些能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任务执行,从而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提供更加综合和自动化的智能体验。这将使钉钉的 AI 助理在企业场景中变得更有用,使其受到更多企业用户的青睐。这种对于前沿技术的快速尝试和落地也是钉钉 AI 值得关注的一大原因。

中国 AI 的机会在应用层

在昨天的 2024 钉钉生态大会上,钉钉发布了一组重要的数字:钉钉生态伙伴数量已经超过5600家;创建的 AI 助理总数已达 50 万个,上架 AI 助理市场的 AI 助理已超 700 个;钉钉 AI 每天的调用量已超 1000 万次。在大模型进入落地难阶段的当下,这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年 3 月份接受腾讯新闻《潜望》采访时,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预言,中国 AI 在应用层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因为中国在数据和应用场景上是远远超过美国的。虽然中国 AI 的底层模型不够强大,但你「在上面加的东西可以比较多」,可以在上面做增值服务,而且马上能为客户变现。这是中国 AI 在应用层独有的优势,也让钉钉这类公司被寄予厚望。

面对这样的期望,除了自身的努力,钉钉也在尝试依靠社区的力量。

由于钉钉面对的行业比较多,用户需求千差万别,某个通用大模型很难满足全部需求。因此,在大会上,钉钉宣布底模型开放,将联手猎户星空、智谱 AI、MiniMax、通义、月之暗面、百川智能以及零一万物七家大模型伙伴,集齐大模型「七龙珠」,共同打造国内最开放的 AI 生态。对于钉钉来说,这一举动有利于提升其底层模型的能力,提升用户体验。对于上述大模型企业来说,钉钉既是一个连接器,也是一个放大器,有利于他们快速找到适合自身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把自身价值放到最大。

我们也希望看到这些企业能够携手,在中国重演移动互联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