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6月27日消息(记者徐秋韵)今年6月,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至今依然使用的人工水道,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605年,为了让长江以南和中原地区相连,隋炀帝开始了他的开凿大运河计划,首先便是打通从洛阳到扬州的水道,从洛阳向东连通黄河,再引黄河水作为水源向东南,最终于江苏盱眙注入淮河,这就是隋唐大运河中的通济渠段。

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淮北市濉溪县与河南省永城市交界处,东至宿州市泗县与江苏省泗洪县交界处,经过安徽淮北、宿州两市,全长约180公里,包括河道遗址段和有水河段。大运河安徽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两处遗产区,分别是在位于淮北濉溪县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和位于宿州泗县的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近年来,安徽护水脉传文脉,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宿州泗县东环城河向东约5.8公里河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段,基本保留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始风貌(央广网发 泗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宝贵遗产 流动记忆

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宿州博物馆、泗县博物馆……在安徽,这些博物馆常常吸引着游客前来了解大运河安徽段的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宿州市博物馆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来自于宿州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通济渠以其又宽又深的河道,超越了绝大多数的运河。在宿州市博物馆三楼,五十多米长、四米高的千年大运河地层剖面被搬进展厅,犹如一幅巨型“壁画”。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介绍,这里展示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是目前国内最为完整、长度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这幅剖面来自位于宿州灵璧县徐杨村的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经过考古发掘,深埋地下的运河两岸河堤显露出来,建造于1400多年前的通济渠得以展现出它的原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孜运河遗址2012年出土的北宋影青孩童抱球瓷塑(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在位于淮北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百件当时流行的各主要窑口生产的瓷器被展示出来,大运河柳孜遗址经过1999年和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瓷片10万多件,它包括了中国境内几十座著名窑场,时代跨度隋唐宋元。这些窑口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是少数,但它们所生产的瓷器可以通过支流水系进入运河,然后再经由运河实现全国流通,由此也展现了大运河的开放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北市博物馆“淮北舵”古船展示(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两次考古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揭露出34米长的一段河道,发现两岸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发现沉船9艘,在河道中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文物7000多件,弄清了柳孜段运河结构、河道演变以及文化遗存埋藏情况。如今,淮北市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艘出土的唐代货船,出土时船头缺损,只留下部分船身,连尾部拖舵总长12.6米。柳孜也成为人们感受大运河通航能力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唯一的有水河段,也是大运河通济渠段仅存的有水河道遗址之一(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在宿州泗县,大运河通济渠界桩边,一千多年的古运河河道的流水仍在流淌,随着历史变迁,如今的大运河河道只有十余米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全长47公里,其中现存较为完好的运河原始有水故道28公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唯一的有水河段,也是大运河通济渠仅存的有水河道遗址之一。其中泗县东环城河向东约5.8公里河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段,基本保留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始风貌,且整个河段水系至今仍然活态流通。

截止2022年底,安徽完成了运河沿线160公里的考古勘探工作,考古勘探发掘近20处。可以想象,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沿线的宿州、灵璧、泗县等地,也都因为运河的便利,商贸与文化得以交融,城市得以兴盛繁华。

古“运”新生 生生不息

当历史的荣光散去,漕运已远,大运河的价值又被今天的人们重新发现,以崭新的姿态连结起城市与自然,历史与未来。

如今,大运河已由昔日的人工河道变身为生态乐园。吴怀玉是生在运河边、长在大堤旁的泗县人,大学毕业就来到泗县水利部门,20多年来一直从事河道管理工作,它也见证并参与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复苏工作。“我们推行‘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制度、生态管护员巡河护河、民间河长巡河等多元化巡河护河方式,让运河水碧波荡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央广网发 泗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活态运河”,泗县先后投入超10亿元,实施了清水工程、绿荫工程和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等,泗县运河博物馆、运河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陆续完成,昔日的“臭水沟”蝶变成水体优良、绿树成荫的“打卡地”。如今,泗县每年开展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建设中的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自泗县往西约130公里的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现场,项目施工正有序进行。2020年,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被确定为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工程上报国家发改委,2023年建设开始,淮北濉溪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许仲秋介绍,为保护遗址基坑,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最大限度减少对遗址基坑的干扰和破坏。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还将规划建设遗址博物馆、考古模拟体验中心等项目,利用声光电、5G等先进的科技手段系统展示运河结构、河道变迁等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不久后,昔日大运河桥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继”的盛景将于此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区航拍照(央广网发 濉溪县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而柳孜运河遗址临近的村庄也正将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让大运河与乡村振兴结合,互相助力。

作为文明的载体,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在这绵长的河道上留下自己的思考与创新。一大早,在淮北濉溪县临涣古镇的怡心茶馆,三两茶友,围坐四方桌前,喝着“棒棒茶”,谈天说地。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就出现了茶馆,临涣北邻大运河,南邻浍河,运河的开通、漕运的需要,大大促进了当时南北经济的交流与社会的发展,临涣茶馆的社会功能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今,古老的运河正迎来新生。土生土长的临涣人王士宏在怡心茶楼成立了临涣茶馆调解委员会,“以茶为媒”巧解百姓纷争,创新并推广“一杯茶”调解法,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人与河的故事仍在继续,运河遗产也带动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安徽也正不断挖掘和弘扬大运河历史价值和时代特色,打造大运河安徽段“汴河遗珍·水韵皖北”的文化旅游整体品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