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寺庙是最为常见的佛教宗教场所,与道教的道观相对应。

但细想之下,就会发现“寺”与“庙”似乎有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寺”与“庙”其实是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且在佛教传入中国前,就已经有了。

最早佛寺的产生:一场外交事件

被称为寺的有金山寺、禅源寺等,皆为汉地名寺。西藏则有甘丹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黄教大寺。

毋庸置疑,以上诸寺,供奉的都是各位佛与菩萨,寺中的信徒,也是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庙”结尾的,常见的有晋王庙、孔子庙、关羽庙等。里面供奉的对象未必和佛教有关,前往祭拜的百姓也不一定信仰佛教。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早期,“寺”与“庙”都不是供奉佛像、广纳香火的佛教之地,而是后来才慢慢变成指代佛教宗教场所的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寺是一个出自中国的词,而佛教来自外国。佛教在印度的早期发展阶段,信仰佛教、追随佛陀修行的僧众,其所居之地称为“精舍”。

《阿弥陀经》有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里的“祇树给孤独园”即舍卫国的祇园精舍。精舍,即佛教徒中出家者居住的园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寺字的解释如下: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简单来说,寺的本义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其意思延伸之后,寺可指代这些人员工作的地方,即官署。

在汉代的时候,九卿之中有一个官职,叫做鸿胪卿,其主要职责是传达皇命,应对外宾。与之相对应,鸿胪卿所属的官署便是鸿胪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佛教传入汉地的具体时间,目前学界尚有几种猜测。但可以确定的是,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白马寺,其前身正是汉代的鸿胪寺。

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竺法兰来到洛阳,由鸿胪寺接待。

后来,鸿胪寺改建。据说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将佛教传入中国。鸿胪寺便改名为白马寺。

也就是说,白马寺的产生,本质上是一场外交政治事件,与当时中国汉代的外国机构鸿胪寺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当时的皇帝重视佛教,才把佛教纳入官署管理的范畴之中。

僧人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还翻译出了第一本汉译经书,即《四十二章经》,为中国佛教翻译经书之滥觞。

要注意的是,这本《四十二章经》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佛经,而是一部“抄经”,抄录佛教小乘经典阿含经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唐以后,作为官署的寺渐渐越来越少,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勃兴,作为佛教场所的寺越来越多。寺才慢慢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有名词。

讲完了寺的内涵。那么,庙本来又是什么呢?

庙的发展: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

中国的本土宗教宗法性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宗教相比,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祖先崇拜居于核心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中国人,他可以不去寺庙烧香,可以不去道观求签。但万万不可能不祭祖先。

老祖宗在咱们中国人心里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说文解字》有云:庙,尊先祖皃也。

庙一字与祭拜祖先有关。《礼记》中载的“天子七庙”一类,这个庙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庙祭,就是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在周朝,庙祭又被称为“明堂祭”。

中国历代皇帝都有庙号,也是出于其后人祭拜祖先的需要。

由于受到儒家圣贤崇拜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祭拜的祖先不仅包括自己的血缘祖先,还包括了许多有大功德、大事业的人物。

文祭孔子,武祭武王(后改为关羽),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圣贤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祖先崇拜以外,中国人还有一种特殊崇拜,即社稷崇拜。

社稷崇拜是一种高级的农业崇拜。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这种崇拜不足为奇。

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谷神。祭社不仅是一种官方活动,还是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民以食为天。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没今天这么丰富多彩,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了。

有地种、有谷子丰收,约等于实现国泰民安。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的统治者也玩起了君权神授那套,譬如把皇帝叫做天子。

天子们看见社稷崇拜如此重要,也打起了主意。把社神稷神人格化,使之与祖先崇拜相联系。

汉代之后,原来的“庙”便慢慢和祭拜土地神的神社混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供奉祖先神位场所的严格意义,变为了各种神社的代称,为接下来寺与庙的连称创造了条件。

寺庙连称:三教合流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最重要的三个宗教。

在中国历史中,随着这三个宗教自身的发展,彼此之间既有排斥斗争,也有借鉴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之时,由于社会文化氛围宽容,士大夫已经以兼修二教或三教为风尚。

在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后,三教的合流趋势更是势不可挡。

到明朝时,各教之中均已出现了融合另外两教的新学说,并发扬光大。

佛教的禅宗本身就是佛儒合流的结果。宋明理学融摄了佛家禅学与道教内丹理论;道教全真道吸收禅学心法,亦融合了部分儒家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教之间,不仅有思想文化上的融通,还有信仰对象上的混同。

中国人由于受到本土多神观念的影响,在信仰对象方面一向是来者不拒。

三教的信仰对象亦渐渐互相混杂,没有明晰的界线。

在这种情况下,寺与庙同样指代作为宗教场所的名词,自然容易被人放在一起。

山西的晋寺,就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信仰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寺本是后人为了纪念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立的祠宇,以祭祀其母邑姜的圣母殿为中心。

此后在不同的朝代中,出于各种的需要,晋寺不断扩建,寺中供奉祭拜的神灵也越来越多,集儒、释、道三教神明于一地。

老百姓祭祀起来,也颇为方便。

晋寺的例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宗教的发展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晋寺也是一个知名旅游景点,欢迎大家前去参观,感受中国宗教文化的风采。

结语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说惯的寺庙,背后竟然暗藏了这么多玄机。可见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除了寺和庙以外,庵、观、祠等也是我国常见的宗教场所,其名称的含义,也是有一番说法。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这些知识,不能忘了我们的中华文化。

参考资料

张士泉.寺、庙、祠、观、庵的区别[J].湖南农机,2012(04):39.

《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 张践

《宗教学纲要》吕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