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止欢瑞世纪,这几年,靠手中一两个流量明星撑起的影视经纪公司,大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在资本市场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流量明星”四个字忽悠粉丝还行,想靠这个在人均八百个心眼子的资本市场上获利,那就真的有些天真了。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乌彦祖假正经

6月23日,明星任嘉伦宣布与欢瑞世纪合约到期不续约。

作为流量明星,这条消息很快被顶上热搜第一。评论区一水“敬自由、敬未来”的欢呼声,仿佛任嘉伦就此得到解放似的。

压力给到欢瑞世纪,作为一家靠艺人资源起家的公司,“一哥”出走无疑是折损了一个能扛业绩的顶梁柱。不续约的第一个交易日,欢瑞世纪股价下跌4.74%。

不过,有任嘉伦的时候,财报也并不好看。2019年到2023年,欢瑞世纪也仅有2022年是少量盈利,其他年份皆是动辄上亿元的亏损。

不止欢瑞世纪,这几年,靠手中一两个流量明星撑起的影视经纪公司,大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在资本市场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流量明星”四个字忽悠粉丝还行,想靠这个在人均八百个心眼子的资本市场上获利,那就真的有些天真了。

1.

/“一哥”扛着营收重任,

流量明星加持“神剧”照样赔钱? /

6月23日上午,演员任嘉伦发文:

“珍视过往,记得美好。保持热爱,奔赴未来!”

随后,任嘉伦工作室进行了转发,还称他为“boss”,看起来这是要单干的节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在欢瑞世纪官网艺人介绍页面中任嘉伦排名第一,通常被认作是“一哥”。对于失去赚钱的顶梁柱,公司也得体大方,欢瑞经纪转发送祝福:“见证了你一路走来的成长和收获,祝任嘉伦未来前程似锦,万事顺遂。”双方算是好聚好散。

任嘉伦2017年与欢瑞世纪签约,合同期限7年,今年正好到期。欢瑞对他也不错,给了《大唐荣耀》《天乩之白蛇传说》《锦衣之下》等影视资源。传播度和观众熟知程度另说,至少人设是打造住了,网上搜一下关于任嘉伦的评价,大多是:颜值高、演技好,深受观众的喜爱,个别粉丝甚至把他提升到艺术家的高度。

所以,这样的“德艺双馨的艺人”能为老东家带来多少利益呢?

欢瑞世纪2023年上半年年报显示,“艺人1”带来的收入为1985万元,“艺人2”带来的收入为1498万元。这两位艺人带来的收入合计约3483万元,占欢瑞世纪艺人经纪当期收入4223.83万元的82.5%。业内人士指出,这两位艺人分别指代的是任嘉伦和成毅。

假设“艺人1”就是任嘉伦,半年赚1985万,一年就是小4000万,七年就是接近2.8亿。流量明星靠一张脸养活一家公司的说法,果然名不虚传。

欢瑞世纪2023年年报也证明了这一点,营收方面影视剧及衍生品占到69.16%,艺人经纪占到26.2%。

但是,“影视剧及衍生品”的毛利率只有15%,“艺人经纪”的毛利率却达到78.67%。稍微折算一下,从毛利角度,艺人经纪挣的利润,足足是影视剧的两倍。也就是说,欢瑞世纪赚钱的大头就是艺人经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欢瑞世纪就是一家艺人经纪公司,那可得老赚钱了。但欢瑞世纪官网写着,它是一家A股主板上市影视公司,主营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副业才是艺人经纪。

所以,还得拍剧,然后赔钱,在这个循环里往复。

根据欢瑞世纪历年财报显示,2019年到2023年财年,仅有2022年盈利0.18亿,其他年份都是亏损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亏钱的原因,欢瑞世纪在财报中也说了:“影视剧项目的信用减值损失及存货减值损失,以及受项目周期影响,公司影视剧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导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翻译一下就是,剧不好卖,压货严重,回不了款也抬不动价。

欢瑞世纪官网说,他们公司的口碑作品包括《盗墓笔记》《大唐荣耀》《锦衣之下》《琉璃》《秋蝉》《山河月明》《沉香如屑》《南风知我意》《莲花楼》等精品大剧。

八妹问了一下周围同事(青年和中年都有),个别剧集名字听过,但真正追完一部剧的很少。网络上,铁粉关于“欢瑞重营销轻作品质量”的讨论声也不绝于耳。

资本市场的反馈或许更真实。2016年欢瑞世纪借壳上市,股价最高超过20元,但随后就是一路“下探”,目前股价仅有2.5元左右。

欢瑞世纪在财报中写道,他们仍拥有《十州三境》《捕星司》《枭臣》《千香引》等 40 余部剧本和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权等权益。明星方面,欢瑞目前的“当家一哥”成毅,也是流量明星,赚钱能力跟任嘉伦不相上下。

看起来,一段时间内,欢瑞的玩法不会有大的变动,古偶剧+流量明星的路线还会继续走下去。

如今的大环境下,作品不够硬,流量明星也不好使了,单凭他们一张脸也没那么容易赚钱了。

2.

/“王一博概念股”沦为仙股,

女老板亲自下海也不管用? /

2023年1月19日,乐华娱乐登陆港股市场,被称为“艺人经纪第一股”。坐在台下的杜华风头无两,乐华娱乐总市值超过50亿港币,按照当时6港币股价计算,杜华手上的原始股价值达到3.48亿港币。

后来,股价还蹿升到8.25港币,一派欣欣向荣。

然而,2024年1月16日,乐华娱乐突然暴跌80%(港股没有涨跌停限制),至收盘仍跌77.84%,市值蒸发38.89亿港元。

对于这种级别的下跌,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公司一哥”王一博出什么事了?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家靠王一博续命的公司。

乐华娱乐赶紧发公告回应,称一切无事,且董事会对集团发展前景抱有充分信心。

时间又过去了小半年,投资者的信心依旧没有重塑,股价持续下跌,一直跌破1港币,沦为“仙股”。乐华娱乐现在股价在0.6港币/股左右,市值也仅有5亿港币左右。

以6月25日为例,当天的交易额仅有2.44万港币,可以说从散户到机构都对其避而远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回望,乐华娱乐有此一劫,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部分投资者未卜先知,已经嗅到乐华娱乐2023年业绩不好的味道。果不其然,随后发布2023年财报显示,乐华娱乐由盈转亏,一共亏损1.41亿。理由是合作伙伴收紧了代言和商务活动的预算,“艺人管理业务”的收入减少。

其次,乐华娱乐上市前引入了多位基石投资者,包括Sun Mass Energy、猫眼香港等多家公司,限售解禁期为12个月。根据媒体报道,这些基石投资者在解禁前,就在沽售相关股份。其他投资者也不傻,“你想跑,那我就在你之前先跑为敬”,进而引发股价大幅度下跌。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顶梁柱”王一博没有以前那么赚钱了。

乐华娱乐的主营项目分别是艺人管理、音乐IP制作及运营和泛娱乐三大业务。其中“艺人管理”最赚钱,以2023年财报为例,占总营收的高达87.7%。其中王一博的“艺人管理费”又占绝大部分的比例,用媒体的话说,“王一博贡献乐华娱乐超五成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巅峰的2022年,王一博拿下40个代言,堪称“顶流中的顶流”,乐华娱乐也赚得盆满钵满。然而2023年春节档,电影《无名》的路演中他对扮演角色和电影时代背景“一问三不知”震惊网友,甚至被官媒痛批“绝望的文盲”。

如此大背景下,王一博被迫“低调”,有影视公司推迟原有的电影合作,粉丝爆料他有一年多么没有进组拍戏,代言资源也掉到27个。

股价低迷,顶梁柱也有断裂的风险,杜华着急啊,准备了很多B计划:

一是,寻找“下一个王一博”。

前几年,依托选秀综艺,杜华储备了不少流量,有王晰、UNIQ、程潇、吴宣仪、孟美岐、乐华七子NEXT等。这两年选秀综艺暂停,乐华娱乐也马不停蹄相继推出女团NAME和男团NEVERLAND,联合香蕉娱乐打造嘻哈女子团体MINT-X。

但是,没有资本助推,这些人基本上都陷入“流量荒”:

孟美岐陷入“桃色事件”不能自拔,吴宣仪难堪重任现在只能在古偶剧中做配角,黄明昊只能混迹于综艺,其他人杜华更指望不上。

杜华曾多次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再造一个王一博”,她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断强调自己有一个运作成熟的练习生培养机制。到最后实在编不下去,她不得不承认,培养一个顶流,真的是看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办企业。

早在2020年,杜华与戚薇合开了糖果(上海)化妆品公司,该公司主理“SEVENCHIC香氛笔”品牌,销售效果并不理想。2021年,杜华又找到李佳琦,双方成立了天津华美网络科技,但公司成立不足一年就注销了。2023年,乐华与玻尿酸品牌“润百颜”背后公司华熙生物合伙成立北京润熙禾生物科技,主理母婴产品。

同时,杜华还开创了自己的面膜品牌DR.JE。为此杜华曾亲自直播带货,也带着产品去小杨哥、李佳琦、贾乃亮的直播间。但就在今年4月的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杜华说自己努力了两年,决定关掉自己的美妆品牌,原因是她觉得美妆行业太卷了。

最后一招,杜华只能亲自下场挣钱。

最近一年杜华倒是没闲着,接连参加多个综艺节目,目前她参与的在播综艺有三档,分别是《乘风2024》《百分百出品》《萌探2024》,但水花都不大。

显然,杜华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乐华娱乐已沦为“仙股”很长时间,却始终没有起色。

2024年3月,杜华已卸任名下多家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包括天津乐华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更让市场对乐华娱乐的未来产生担忧。

不过,杜华能培养一个王一博并依靠他上市成功已经不错了,其他公司即便有流量明星,依然没有跨过上市这道坎。

3.

/明星晋升资本,

公司估值翻了200倍也难上市? /

2023年5月8日,杨幂发微博官宣与嘉行传媒结束合作关系。其工作室也直接改名成为杨幂工作室,去掉了嘉行相关字眼。

杨幂终究没有带领嘉行上市,只留下“三亿对赌”的传闻比较热闹。

2005年,还在荣信达的曾嘉接手了杨幂的经纪工作,赵若尧则是曾嘉的助理。杨幂与荣信达约满后,三人携手闯荡,先后与香港美亚娱乐、欢瑞世纪等公司合作。

2015年,杨幂、曾嘉、赵若尧三人作为LP,成立了西藏嘉行,占比分别为曾嘉56%,赵若尧25%和杨幂的19%。此后,曾嘉拉曾就职普华永道的李娟入伙,至此“嘉行四大天王”全部到位:

曾嘉、赵若尧,负责公司运营、内容自制;李娟,负责资本操作;杨幂作为“商品”负责拍戏挣钱。

同年9月,在李娟的运作下,西藏嘉行收购了一家叫“西安同大”的新三板上市公司37.5%的股份,成为该司第一大股东。随后改名为“嘉行传媒”,估值2500万。

2016年6月20日,嘉行宣布向尚世影业定向发行股票,分两次完成募集3亿元。为此嘉兴传媒要在2015-2017三年累计实现税后净利润不低于3.1亿,否则就得以15%的年收益率回购股份。

合约签完了,嘉行的股价从最初的1.7元/股,暴涨至78.95元/股,短时间涨了四十多倍。

2011年,杨幂因《宫》大火,成为女明星的顶流,后来嘉行传媒还签了一位叫迪丽热巴的美女,也有流量明星的潜质。即便如此,这个对赌协议还是让人感觉很紧迫。

为了赚3.1亿,杨幂、迪丽热巴、张云龙等嘉行一人都拼了,广告、综艺、电视剧连轴转。“扛任务”的主力还是杨幂,回顾那段时间,她说有三四个月时间,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2015年,《我是证人》《怦然心动》上映,因为杨幂的流量还在,尽管口碑不佳,依然为嘉行挣了8100万元。2016年,杨幂主演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迪丽热巴参演的电视剧《漂亮的李慧珍》接连在湖南卫视播出,加上参加各种综艺和其他入项,净利润也有1.27亿元。

最后一年,再挣1个小目标即可。谁知杨幂发挥超常,2017年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线,网络点击量高达370亿,热度居高不下,即便对阵刘亦菲同名电影版也丝毫不落下风。

这一年,嘉行大赚1.94亿,加上前两年的2.08亿,一共赚了4.02亿,圆满完成对赌协议。

2017年上半年,完美世界也要入伙,要出5亿买下嘉行10%股份。要知道几年前嘉行的价格才2500万,现在估值一下子来到50亿,翻了200倍。杨幂等人瞬间跻身亿元甚至十亿身家俱乐部,媒体大呼惊叹,称这是明星利用资本,最后成为资本的教科书案例。

当然,负面也是有的。

杨幂因为过度轧戏,作品口碑急速下降,甚至一度被打上了“烂片之王”的称号。业内人士对她也有颇多不满,导演乌尔善说,杨幂像小鸟找不到人;监制陈国富说,她总是跑来跑去,时间弄得很紧张,跟她工作的空间被压缩;陈凯歌本来想找她拍戏,发现她“太忙”,干脆弃用......

但资本不会停下来,2018年5月,嘉行在新三板终止挂牌,这距离2016年借壳挂牌,仅过去不到两年。嘉行目的也很“单纯”,既然挣钱这么容易,先退市融资,搞大了估值,再主板上市,让狂热的粉丝接着买单。

后续发展完全没按照嘉行的设想进行,杨幂、迪丽热巴主演,里面塞几个新人的自制剧模式完全不管用,收视率很低。两位顶流的粉丝,甚至将她们演技、口碑的负面归咎于嘉行,喊出了“抵制自制,嘉行倒闭”的口号。

杨幂粉丝更是喊冤,觉得他们的偶像没有占公司太多股份,却要被公司压榨,太不值得。

后面杨幂解约,在此之前,有公司出面指责嘉行欠债不还,金额高达一个亿。

此事后来怎么发展还没有披露,目前嘉行还有一个顶流迪丽热巴,但关于双方要解约的传闻从未间断。倘若接连失去两大顶流,嘉行的上市计划还不知道什么时间成形。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两年没有产生什么顶流,一个都没有。

原因很简单,耽改、选秀被“暂停”了,资本也没动力,或者说没有想到其他方式再去捧红顶流。

还有,普通人“苦流量明星”久矣,那些虽然漂亮却不能生动演绎角色的脸,褪去人设和光环,很多人是不愿意多看几眼的。对于影视公司而言,花大价钱打造出来的明星,有了名气就解约单干,也有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不值得。

哪有什么顶流,只有时代的洪流和资本的逆流。

以后再说谁是顶流,就看他能否带领公司上市,还能长期稳定股价,其他数据都是假的。

资本,是最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