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新西兰的我们,

或许都无法避开这个

谁都不愿意先提的话头——

“父母老了,我们这一代人,

尤其是独生子女,

要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针对技术移民政策变更、

父母团聚新政等问题,

天维网本月初便邮件问询了新西兰移民局,

本周6月24日才收到回应,

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话,

比天维菌发出的采访问题还要短得多:

(新西兰)政府计划在本届任期内

考虑对技术移民类别进行修改。

父母居留签证类别的修订工作

将于明年开始。”

“The Government intends to consider changes to the Skilled Migrant Category in this term. Work on the Parent Resident Visa Category will begin next year.”

总而言之,就是

父母团聚类别的签证变化,

包括此前提出的父母五年超级签证,

今年没戏!

等明年吧!

“辛辛苦苦奋斗拿到PR,

我还是决定回国…”

以下,是天维网友小刘的口述:

我是80年末尾生人,

妈妈走的早,

爸爸一个人在国内生活......

之前和新西兰的华人朋友

一聊到父母养老问题,

都会以“这种事情到时候再说”作为结尾——

毕竟我爸才50多岁,应该还能

让我无所顾忌地在外浪荡个十年二十年。

但有时,现实总会打人个措手不及。
几年前的一天,我叔突然给我发微信说——
“你爸中风摔了,现在在医院。”

当时脑子里就是“轰”的一声,立刻买了最早的机票往国内跑,到东北十几个小时的航程都是哭着过去的。

不幸中的万幸,还好中风时我叔在家,抢救及时。我回国当天,也就是我爸病发第二天,人就醒了过来。经过小半年时间的复健,也逐渐恢复了一部分自理能力,但是医生再三嘱咐,小心“再次中风”,我明白,我爸身边时时刻刻离不开人了…

于是,我给我爸请了护工,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到新西兰快速收拾行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辛辛苦苦拿到新西兰永居,工作不错,房子也买了,我还是决定回国发展。

要新西兰梦还是要亲情?

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且从新西兰回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面临着比在新西兰更大的挑战,但是我不想冒一点点险,我觉得我还年轻,所以我选择回国重新奋斗,离爸爸近一些。

巴士上的迷路华人老太,和

中餐厅里要水喝的老夫妻

“我为什么要来这里……”

某天下午,天维菌在

Albany Station往Browns Bay

方向的83路上,

见到一位华人老太太。

老太太大约七十多岁,花白的头发,

手脚已经不太利索,

右手上拎着一个透明塑料袋,

里面装着一点蔬菜。

上车之后,她不知道

巴士要去哪个方向,

只反复说,“不远,没几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维菌只能让司机稍等一下,然后跟车上的其他乘客道歉,再跟老太太确认她要去的地方——原来她只不过要回家,但是不会一句英语的她,看不懂巴士上的英文,只认得83路这个数字

确认是对的方向后,老太太满眼泪花,用好听的北京口音说,当时自己卖了一套北京的房,给儿子在新西兰添置新房,儿子说要把她接来过好日子,她就开心地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的地方……

但是,儿子越来越忙,每周只能挤出一点时间来看她一两次……

还好,老太太认识自己下车的站点,快到站的时候,抹着眼泪不停地说“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要来……”

下车之前,她还不忘跟车上的人、跟司机,微微弯腰说Sorry……

天维菌透过车窗,看到老太太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身影,鼻子很酸……

还有一件事,同样让天维菌触动:

在多美路的一家中餐厅,

天维菌准备和同事用餐,

走来一对老夫妇,

进来和老板说,自己来买菜,

太渴了,还没走到家,

能不能要点水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移民,

你我都经历了很多...

或许有人要说,老人既然来到新西兰,就应该主动去学习语言、融入社会;但是,我们年纪轻轻来到异国他乡,经过多年的磨练或许已经立住了足,但扪心自问一下,我们难道真的就融入了吗?

如果我们正当年尚且做不到,又如何来强求垂垂老矣的父母一辈做到?我们很难苛责选择留在新西兰的人,毕竟没人知道每一个人为了移民,曾经历过什么样的坎坷——

为了一纸身份,有人“超长待机”工作,甚至违规“买工签”、“买工作”;

有人咬牙挺过来到纽村之后,生活方式完全变了,吃穿住行全都不习惯;

有人在这里独自生活,承受着远离亲朋好友的长夜孤独;

有人甚至被移民局百般搓磨,无数次重新提交材料、去申诉、去辩论;

有人说着不流利的英语,每次张口都顶着被人嘲笑、误解甚至歧视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移民的路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艰辛;每一条移民的道路上,或许都有过长夜痛哭的泪痕……

这或许正是为什么许多人只能选择咬牙留下,因为已经付出了太多,因为回头太不甘心;但一万分的不甘,也很难敌得过大洋彼岸的那一份牵挂!

留下更不安心?

“只要和孩子在一起”

面对日益老去的父母,我们总会在Happy hour之后、Stand-up meeting之余,心里忽然咯噔一下——

他们最近有没有什么病痛?一周前聊天的时候,他们好像有点欲言又止?上次视频时的咳嗽了几声,不知道好了没有……

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

其实就是双方四个老人唯一的依靠,

但身在海外的我们离得那么远……

如果什么意外来临,

我们可能赶都赶不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曾有一个身在欧洲的华人写道:“身边三天两头会知道某某的父亲或者母亲过世,回去奔丧成为海外华人生活一部分……

生活在海外的我们,已经学会独立面对困难,就算遭遇不公、满腹委屈,也能面不改色,但是大洋对面一条消息,往往就足以让我们乱了方寸。

其实反过来,远方的父母何尝不是面对着同样的两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我们多次报道过

父母团聚移民的动态,

许多读者留下真诚留言,

天维菌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人说:“看不到希望。

父母都熬成老婆婆了

这一点新西兰太不人性化!

每天都煎熬离别的痛苦,

老了也不能乘机了!

恳求天维网为我们呐喊!

让老人早日团聚!!!

也有人说:
“只要和孩子在一起。”
“我们都快70岁了,真的等不起。”
“他们唯一的孩子在新西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有人对政策存疑:

“担心父母PR被一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了解更多:

是的,有这样一群人,曾经耗尽积蓄,含泪送走自己唯一的孩子,默默守在空荡荡的家里,等着大洋彼岸三天、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才发来一次的视频,含泪说:

“我们很好,没钱了记得说,不要舍不得……”

后来,孩子们在新西兰找到工作,拿了身份,买了房,安了家,青天碧草之下,一天天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是千里之外的那群人,却渐渐白了头发……

你我都将老去,

父母如何团聚?

或许,有的华人移民,

特别是“90后”,

父母现在才五六十岁,还很健康,

部分“00后”的父母甚至尚在壮年,

还有许多活动能玩得不亦乐乎、

跟团环游世界……

但,他们终将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在新西兰的华人移民来说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天维菌其实问过身边不少朋友——

早些年,特别是数年前赶上父母团聚移民政策的人,并没多少暗自庆幸,更多的是心有余悸——“不敢想象要是没赶上这趟末班车要怎么办?”

不少人都沉默很久,最后叹一口气说——“讲真,我觉得我最后肯定逃不脱要回国的命运,因为都是独生子女……”

要知道,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父母团聚的积累数量已经涉及约1.2万人,很多人依然在漫长等待之中......

而预期最快要明年才来的父母团聚新政——不仅在时间上有不确定性,其对不少华人而言,真正的实施难度也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要为父母买保险,就可能会“劝退”不少人。

还有人这样计算着:

“如果把70岁作为父母身体状况的分水岭,

那么我还有5-10年时间去浪……

之后就只能听天由命。”

所谓父母团聚移民签证
对部分华人移民而言,

已是形同虚设。

那么当有一天父母老了,走不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
回国,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移民梦?

虽然如何选择无谓对错,
但下定决心却难上加难。
只希望,每一位在外奋斗的华人:
保重自己的身体,
好好挣钱,
多关注父母健康。

希望这个问题来临之时,
你我都已经做好准备。

对于父母团聚,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中讨论的关于移民的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或移民建议。移民决策应根据个人情况仔细考虑,并在必要时咨询专业持牌顾问。移民和投资都是重大决定,涉及经济环境、生活成本、就业机会、教育水平等,本文不能作为决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