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看似已经非常完善了,但大唐的皇帝们依旧不太放心,于是皇权再一次对相权下手了。

三省六部确立以后,朝廷出现了三个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然而皇帝们依旧不太放心,比如隋朝时候,三省中以尚书令为尊,但由于这个职务不仅参与决策,其下设的六部同时又是执行机构,所以该岗位异常关键。

所以隋文帝轻易不将这个岗位授予别人,除了他那三个先后挂过尚书令头衔的儿子,唯一一个出任过尚书令并且正儿八经上班的, 就只有杨素,但杨素不到一年就因被隋炀帝猜忌而自杀,此后尚书令就没人敢做了。

李渊有样学样,在建立唐朝以后,安排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出任尚书令,很不巧,后来这位李二成了大唐的皇帝他唐太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唐书中认为是唐太宗干过尚书令的缘故,导致后来其他大臣不敢出任此职,然而实际上这个惯例从隋朝就已经开始,由此可见,未必是大臣不敢,更多的原因是皇帝本人不放心。

《新唐书》:“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没错,没了尚书令以后,尚书省就由两位副职左右仆射来管,因为这俩干的是宰相的活,所以他们也叫宰相。

这么一来,尚书左右仆射,加上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唐朝的宰相就变成了五个。

有朋友可能会问,那皇帝既然担心尚书令职权过大,为何不担心左右仆射职权过大呢?

恭喜你,答对了,唐太宗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把相权拆分成五份还不够,还得继续压缩。

三省由于分别负责草拟、审核、执行决策,从这玩意诞生开始就面临着推诿扯皮和互相牵制的问题,三角平衡确实削弱了相权,但这种结构同时要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于是唐太宗又想了个办法,涉及重大决策问题,就将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召集到一起开会,然后达成一个统一意见,形成决策发下去执行。

后来为了执行方便,又把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叫过来旁听,于是就变成了三省五位长官一起议政。

这个开会的地方就叫政事堂,现在很多公众号都喜欢用这个名字,实际上它是唐朝的最高议事机构,换个角度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新版宰相府,在这个宰相府内部,有来自三省的五位长官共同做出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在名义上,政事堂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机构,它只是大家一起开会的地方,地点前期设立在门下省,后来搬到中书省。

然而就五个人参与最高决策,真真还是不够的,毕竟有些人可能非常有才,但本身不是三省任何一位长官,所以参与不了政事堂会议,那怎么办呢?

没得关系,给你个头衔,让你直接参与政事堂会议就行。

这个头衔就叫“同中书门下三品”。

它的字面含义就是“待遇和中书门下长官一样”,因为中书和门下两位长官中书令和侍中都是三品。

这个头衔和西汉时期的中书谒者令以及后来清朝的尚书房行走都差不多,说白了都是方便加此官号者进出的一种头衔。

第一位有此殊荣的人是太子詹事李勣,加上这个头衔以后他的官职全称就变成了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的加入,就好比领导开会的时候,跟参会者来一句:“大家稍等一下,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人,他在这个领域非常专业,这个事情大家可以听听他的建议。”

然后后边的新来的这位就成了真正主持会议并且话语权非常重的人。

没错,他就是主持政事堂日常工作的实际上的宰相。

这么一来,尚书省来的那两位仆射就比较尴尬了,毕竟,尚书令都不给设置,皇帝的心意你们还不懂吗?尽管左右仆射属于副职,但按照品级是从二品,比正三品的其他两省长官还要高,所以这俩后边就慢慢出局了。

毕竟,去掉两位仆射,由政事堂将决策直接下发六部执行,丝毫不影响整个权力中心的运转。

所以到唐高宗时期,左右仆射如果没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头衔的人,就不再被称为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玄龄,曾担任尚书左仆射二十多年,被称为一代贤相

三省六部制度到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带着两位中书令、侍中一起工作的三宰相制度。

到这里为止,皇权对相权的分割依旧没有结束。为了选拔更多的人参与到政事堂中,唐太宗后期由搞出一个头衔,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头衔主要授给五品以上四平一下的中级官员,地位比“同中书门下三品”稍低,但在实际作用中并没有太大差别。

“平章事”即参与讨论政事的意思。

此后政事堂的机制继续演化,到唐玄宗后期,又出现了如下两点变化:

第一,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叫法逐渐减少并不再使用,最后一位使用此头衔的是李麟(唐肃宗757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取代其成为一号宰相。

第二, 来自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被排除在政事堂之外,不在称宰相。个别优秀者加“平章事”入政事堂参会,由于政事堂可以直接对接六部执行决策, 尚书省的地位由此进一步弱化,在宋朝时期沦为虚职,在元朝时期干脆撤销。

第三,开会的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使用“中书门下”印。这标志着中书门下制度在唐朝正式形成。

此后大唐的中央决策机构大体沿用这种制度,不再进行大的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后来的地方节度使偶尔也会被加“平章政事”的头衔,但是这里的目的只在于尊崇对方,属于荣誉头衔,并非是让对方入朝议事。

那么可能会有朋友要问了, 这么折腾到底对皇帝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继续分割相权,皇帝看中谁,就可以让谁加上这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政事堂,取代原有的领导班子成为新宰相。

第二, 不论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它都是一个加衔,属于临时差遣性质,带上这个头衔就可以参加决议,去掉这个头衔就回去干你的本职工作,去留全凭皇帝一句话。如此高的流动性让这个官职对皇权造不成任何威胁,他的去留也不会对朝野造成太大影响。

第三,方便皇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它打破了过去出任宰相必须逐步升迁的格局,中高级官员们可以直接通过此头衔入朝议事,参与决策,最终的结果是让这个领导班子始终充满活力。

当然了,弊端就是万一哪天皇帝打瞌睡了,给一个无能的亲信加上这个头衔,导致政局崩坏也不是没有可能。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多事靠着在这个头衔上做手脚来操纵政局。

结合三省制度的雏形以及隋唐三省制度的变迁,相权经历了被弱化、分权、再分权、然后又合并集权的过程。分割相权固然会稳固皇权,但它同时也会影响行政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到了皇帝本人对帝国的治理。

所以经过过分的分权和弱化以后,到唐朝时期,又不得不对相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这样一个效果,它既能将三省统筹起来工作,提高行政效率,贯彻皇帝本人的意志,又因为其本来的临时差遣性质,使其不能威胁到皇权。

大唐如此机智,大宋又该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