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从北方南下的中原军区解放军解放了石牌镇,成立了“荆钟县爱国民主政府第三区(石牌)政府、区工会、“工人纠察队”和“工人宣传队”,利用社会青年脱产站岗放哨、搞宣传。按照东北老解放区的做法,我成了石牌民营股份企业——同合绸布店享受薪金待遇的工人,脱产参加区政府、区工会安排的革命工作。1950年8月,我被提拔为“国家干部”后,被分配到“荆州地区贸易公司荆门县商店”工作。这是荆门县第一家独资的地方国营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门第一家国营公司位于沙洋河街,图为现河街十字路口

解放初期,荆门县行政机关设在荆门城关,是荆门的政治中心,而沙洋镇则是荆门的经济中心,县八大公司总部都在沙洋镇。荆门县商店(公司)是荆门境内第一家国营公司,该公司是在接收国民党荆门县政府内部消费合作社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组建起来的。那时荆门县下设沙洋镇和十三个区,荆门城关为一区,子陵为二区,烟墩(现漳河)为三区,五里为四区,拾回桥为五区,后港为六区,李市为七区,曾集为八区,沈集为九区,烟垢为十区,毛里为十一区,盐池为十二区,栗溪为十三区。荆门县公司总部就设在沙洋(地点在沙洋河街),下设一个直属门市部(和机关在一起),另外在荆门城关、马良、后港、栗溪、盐池、拾回桥等六个区各设有一个分店或购销组。

县公司机关设有经理室,秘书、会计、计划、物价、业务、储运等股和直属门市部,经理是红军机枪连长蔡功义(陕西人,身高一米八以上)。公司领导层只有经理一人,无其他班子成员,经理室也无主任,秘书股就曾立人(湖南人)一人(以后调西安某大学任历史教授)。会计股长为徐益甫,仓储股长为徐顺益,业务股长为余开选(后调往沈集)。除会计股有会计、出纳,仓储股有保管员外,其他部门基本就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今的荆门盐业公司源头也来自荆州地区贸易公司荆门县商店

荆门县公司(商店)共有员工128人,直属门市部开始是5人,分别是周天赐、张顺涛、毛星伍、刘某某和我,无部门主任,由周天赐负责牵头。以后贸易公司按销售类别逐渐分成八个公司,门市部人员进行分流,最后只剩下我和老王(后调往五三农场),1953年我升任门市部主任。由于用房紧张,开始县公司办公室和直属门市部都在沙洋镇河街合房办公,1952年有新门面后门市部才搬到街对门。

县公司的运作方式是将各区的农产品内购外销,即用人力挑和骡马驴驮运农产品到沙洋,装船经汉江和长湖,运往汉口和沙市销售。再将外购的生活物资经汉江和长湖用船运到沙洋,经人力挑和骡马驴运往各区内销,纯靠人力或畜力。直到1952年荆门县公司经省公司介绍,才从汉口购买一辆拼凑改装的木炭汽车(这也是荆门第一辆汽车),从此沙洋和荆门往来货运用上了汽车。生活用品通过水路从外地运到沙洋,再用汽车从沙洋转到荆门,由荆门用人挑和骡马驴运往各区(那时各区均无公路,不通汽车),回程时装上农产品返回沙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车前摇风生火的朝鲜木炭汽车

那时我们国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平抑物价、畅通物流、保障供给、发展经济”。当时国营公司的实力很弱,而私营商业势力很强,与国营商店“抢生意”,企图搞垮国营商店。荆州地区贸易公司采取了三条应对策略:一是哪个县发生物资和物价危机就动员全区各商店大力支援会战;二是每逢节假日商品打85~95折供应;三是运用物资投放和回笼的手段:即私营企业抢购国营公司大量投放物资,私营商店投放物资国营公司大量收购,两者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我们打垮了投机商的气焰,巩固了国营公司的市场领导权。以后根据业务的性质,由第一家国营商业公司逐步剥离,分别派生组建了盐业、百货、花纱布、土特产、石油、副食、服务(旅行社、餐饮)等八大商业公司,为荆门积累资金发展其他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司经理蔡功义是个老资格的红军干部,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也很关心员工安危。1953年我擅自离店外出救火,1954年沙洋汉江封冻我冒险踏冰过江,经理知道后要我写“反省”,我采取软拖的办法,最后不了了之。我们之间还发生过另外一起小“摩擦”。

解放初期物价飞涨,当时各个商家门前一般都贴有纸写的告示“早晚时价不同,目下一言为定”。有时农民上午卖一石谷的钱,到下午连一斗米都买不到。所以全国各行业干部、工人的工资,是以当时八大城市(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汉口、重庆、大连、哈尔滨)的平均米价发钱,叫做包干供给制,干部每月115斤米,工人113斤米。

当时我享受干部待遇,每月115斤米,比工人多两斤米钱。但不是发给个人,而是发到食堂,吃一顿饭打个“○”(圈),月终算账,吃不完的当津贴费发给个人。那时的工作不像现在这么正规,基本上没什么福利,工作以完成领导交办任务为主。

1950年8月,我初次领到一万元的津贴费,十分高兴,就买了一条名牌的太平洋毛巾,花掉9600元(普通毛巾2400元一条)。剩下的400元,按当时炕饼50元一个,可以买8个炕饼。这就是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毛巾

不料,我的“高”消费举动引来了大“祸”。老革命蔡功义经理知道后,非常生气,每天晚上给我开专题“生活会”。我记得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毛草尖子才出土,刚踏入社会,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你不学,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享乐作风你一学就会等等。”我当时认为,自己的津贴费来路正当,怎么消费是自己的事,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样公司每天晚上都为我开“生活会”。因为思想不通,所以会一开就是半夜,大家跟着打疲劳战。有好心的同志劝我说,你就认个错算了。我们天天陪着你一拖半夜,受苦受累受不了。这样,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拖累大家,才不得不违心地认了“错”,把同事们也解脱了。

过了很久,我才终于明白了老革命的良苦用心。可是1954年秋冬季,蔡经理已由上级组织接到北京离职休养,从此再没有听到老革命的任何消息,我也没机会当面向他真诚地认错了。

1954年4—5月份,江汉平原暴雨成灾,造成普遍内涝。荆州地区从各县各行业抽调精干力量,赶赴灾区组织救灾。我们贸易公司的刘学元和我主动报名被批准,我被分到潜江浩口负责一个村的全面救灾工作,因抢险救灾有功,受到荆门县贸易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1954年被评为荆门县劳模,1955年2月10日由驻店经保武装干事周远清和石元清介绍入党,1955年7月被评为湖北省商业厅首届劳模并受邀出席省表彰大会,这也成为了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八一前夕参加省商业厅首届劳模表彰大会在武昌照相馆的纪念

就在这工作期间,我还结识了爱人徐礼芳。她是沙洋本地人, 1938年正月出生。我刚到荆门县商店工作时,她十几岁还在上高小,上学时经常路过我工作的商店。因为商店品种丰富、价格便宜,逢年过节还打折促销,吸引了众多客人光顾,她也是常客。我们工会图书比较多,对外免费借阅,她经常来借书看,所以我们很早就相互认识。以后经过逐步了解,深入交往,终于喜结良缘。

1955年9月,我作为优秀青年干部被选调到荆门县委机要室工作,从此离开了荆门县商店。记得蔡经理的后任姓张,时间久了印象不是太深,当我调离时经理已是边月风(沔阳人)。

在荆州地方贸易公司荆门县商店(公司)前后工作的这五年,是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五年,也是我个人努力奋斗的五年,迅速成长的五年,成就感、幸福感满满的五年,它为我未来的发展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我的人生风正帆悬、高歌猛进!

2023年5月5日于荆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林发海

【作者简介】林发海,湖北荆门人,1932年2月1日出生,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5年2月入党,退休前任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人大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