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委老干部局驻李原乡大陈村第一书记邵超凡,今天我为大陈村代言。” 5月21日,邵超凡接受河南省广播电视台《乡村振兴面对面》栏目的邀请为大陈村特色农产品代言。

邵超凡与大陈村的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邵超凡主动请缨,来到了当时被评为“软弱涣散村”的大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待就是8年,8年的披星戴月,8年的苦干实干,让她和全村干群结下了深情厚谊,把一个矛盾重重、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村民和谐、殷实富裕的村庄,交上了精彩答卷。因此,她也被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第一书记、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树好模范旗帜 基层组织换新颜

邵超凡刚到村时就发现,大陈村被评为“软弱涣散村”不是没有原因的。村“两委”班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一开会就吵,村民来办事,推来推去就是办不好,一来二去村民只好去上访。

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的接触,邵超凡认为大家不团结、工作敷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的思想滑了坡。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如果不能改变村“两委”干部,后面做任何工作都会困难重重,于是,她决定先给村干部“提提气”,再谈其他工作。

在与党员和村民交流谈心时,她听说了村里的老党员陈天友的故事。陈天友自195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长期义务修路,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会出现在村后的马路上修补毁坏路段,几十年如一日,从没间断过。

更让人感动的是,陈天友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在自家临路的田地里搭了个简易棚,既方便自己修路扫路时随时休息,又可以为过往行人、司机师傅免费供应热水。

有的村民说,村里的小学和初中也是陈天友一手建立起来的,当年物质基础较差,有的学生上学没饭吃,他就把自己省下的口粮给学生们吃。

如今,陈天友虽已去世,但村里人每每提起他时都会竖起大拇指。

陈天友的故事让邵超凡受到了启发,既然全村人对他如此尊敬,何不将陈天友这面大旗竖起来?于是,邵超凡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向老共产党员陈天友学习的系列活动,培养大家为群众服务的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柘城县李原乡大陈村驻村第一书记邵超凡(右)正在星火种鸭养殖基地内查看鸭蛋品质。

渐渐地,村“两委”干部之间的争吵声少了,村民们不满的声音也少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逐步增强,全村上下同向发力、同心画圆的局面开始形成。

自邵超凡到村后,大陈村先后获得了“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 “河南省卫生村” “商丘市四星支部”等荣誉称号。今年,大陈村还计划摘取“五星支部”的桂冠。

党建引领致富路 大陈村里牡丹香

“明天就是恳谈会了,大家要畅所欲言……”大陈村的“大喇叭”里传出了邵超凡的声音。

所谓的“恳谈会”是邵超凡驻村8年来每周坚持召开的村民大会。在恳谈会上,驻村工作队成员、村内党员干部和村民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吐心声、谈看法、说意见。

“挨家挨户走访能够及时掌握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恳谈会能够知道全体村民的意见建议。”邵超凡表示,入户走访与恳谈会相互结合,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工作的轻重缓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在多年前的一次恳谈会上,有多名村民反映油牡丹籽效益不好,卖不上好价钱。

原来,大陈村村民有种植油牡丹的传统,用油牡丹籽榨出的食用油因其营养价值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每到油牡丹籽收获期,村里总会出现大量收购商的身影。

既然销路没问题,那为何效益不好呢?归根结底,还是村民们单打独斗惯了,各家品质不一、产量不一,这就导致各家的成交价有着云泥之别,而收购商往往会按照往年最低收购价压价,久而久之,村民们种植油牡丹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为使油牡丹这一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2016年,在邵超凡的提议下,大陈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星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星火合作社)。

星火合作社为周边群众免费提供油牡丹种植技术,统一村内油牡丹籽品质,待群众种植的油牡丹丰收后,星火合作社再回收,统一卖给收购商,有了“量多、质优”这一谈判筹码,村里的油牡丹籽自然卖出了好价钱。经过几年的发展,星火合作社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周边村屯的160余户村民也主动申请成了星火合作社社员。这项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带动了整村经济的发展,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陈村里的油牡丹除了能够为村民拓宽增收路径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在邵超凡的带领下,大陈村“两委”干部也有了敏锐的市场嗅觉。2022年,有村干部发现,种鸭养殖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种鸭养殖产生的粪便也是油牡丹较好的肥料,于是,村里又创办了星火种鸭养殖基地。截至目前,星火种鸭养殖基地养殖量已达12万羽以上,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

这两年,大陈村正在大力推广“杜仲+果树”立体套种模式,还计划待杜仲茶项目建好后,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网店,打造“种植+养殖+网上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用心解忧纾困 脱贫群众心向党

“邵书记,把我的这个公益岗位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吧,靠着党的好政策,我现在自己有点积蓄了,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2020年的某天,村里的脱贫户焦连海找到邵超凡,提出要退出公益岗队伍。

众所周知,所谓“公益岗”是为了照顾就业困难人员和特殊人群设立的岗位,虽然相应的岗位补贴不高,但一直被视为“香饽饽”。因此,对焦连海主动退出公益岗的决定,很多人表示不解。

2015年,由于上有年事已高的老人要赡养,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要供养,再加上家庭收入低,焦连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时起,村里给焦连海安排了每月650元岗位补贴的公益岗职位。

农村人总是淳朴要强的。在感恩国家政策的同时,焦连海也有了一个心结,他心想自己还年轻干得动活,不能单靠国家扶持来过日子,于是,靠自己努力增收致富的念头开始萌芽。

后来,焦连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亲友借钱买了几头种猪,盖起了猪舍,开始发展生猪养殖。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得知消息后,又是帮他找专家学习养猪技术,又是协助他办理小额贴息贷款。慢慢地,焦连海的生猪从不足10头发展到40头、70头……养殖规模渐渐扩大。几年下来,焦连海家的生活逐渐变好,家庭收入也大有改观。

不幸的是,2019年,焦连海的生猪养殖场遭受了猪瘟,原本即将发展壮大的生猪养殖场,到头来仅剩一头已怀有猪崽的母猪。为了帮他缓解压力,村里第一时间请来了畜牧站的工作人员,现场教授消毒和疫情防控方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时仅剩的那头母猪生下了18头小猪崽。如今,焦连海又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20多头。村干部多年来的关心让焦连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多次与党员干部们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为村里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焦连海靠劳动增收致富的故事也激发了更多村民的内生动力,村里像焦连海一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现在的大陈村,道路平坦宽广,文化广场党旗飘扬,全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展望未来,邵超凡表示计划在村里多多引导和鼓励群众成立家庭农场,以党建引领释放产业活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陈威 作者单位:柘城县乡村振兴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