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初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向中方发出请求,希望合作打捞一艘船,令人惊讶的是,其价值高达3000亿美金。
这艘船便是广东省下川岛附近的装有荷兰物资的沉船“莱茵堡号”,随着橘红色的钢沉箱缓缓露出水面, 终于得以窥见沉没了800年的秘密。
英国方面掌握这艘船的具体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国的打捞技术已经近乎成熟,但是在海洋探测这一方面还是有些束手束脚。
本着学习的态度,另外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中方欣然同意与英国一同作业。
时间来到这年的8月,中、英两国的探测人员在预测海域发现了可疑的的声纳信号,于是中英两方一拍即合,派了潜水员入水。
但是海底凶险未知,潜水员下潜到一定程度就被污泥所阻挡,分不清那处可疑信号是否是“莱茵堡号”发出的。
为解开“可疑信号”的真面目,英方请来了“专业”的抓斗进行深挖工作。
但是这一挖并没有挖出波兰的书籍、毛皮等物件,反而挖出了许多陶瓷器、铁器等。
要知道所打捞的这片海域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而当时沉船不少。
中方敏锐的察觉到此事可能有蹊跷,这艘船极有可能是中国开往东南亚等地的商船,于是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立即叫停了“挖海”工作。
中国的工作人员当下便将报告递送到了广东省的文物管理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经鉴定果不其然,这些器具是来自中国宋元时期的文物。
为了更深入的挖掘这艘沉船上的奥秘,我国特意组建了“水下考古培训班”,并邀请了日本的水中考古专家作为教授进行授课。
结课之后,这批学员陆陆续续的行了几次小试牛刀的探测工作。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1989年,中方和日本合作成立了“南海沉船联合调查队”。
通过扫测确定了沉船的位置,获得了船身周边水文、能见度等较为重要的资料数据。
最后通过对海况以及沉船表面的测量,基本掌握了沉船确实存在的情况。
当然在检测过程中许多挫折阻碍无法避免,比如能见度低,海流湍急等情况,但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艘沉船重见天日的日子又近了一步。
不过受当时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打捞计划只能被迫叫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的金子是耐得住寂寞的,12年后,打捞计划重新启动。
通过这12年的不断学习与积累,潜水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只需一个战场让他们挥洒汗水。
1999年,有一位经销商陈先生对水下考古非常感兴趣,所以他想要赞助合作,但是中国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先例。
不过,陈先生并不气馁,直接做起了领头羊的工作,成立了水下考古探索研究队。
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工作人员最终确定使用美国克莱因旁侧声纳与浅地层剖面二合一组合仪,经过操作判断发现了沉船的信号。
再由潜海人员下潜,通过比对发现,此处与之前发现沉船所观察到的地下水貌相差不大,最终证实了这里确实是沉船的坐标位置。
这艘沉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船身近乎完整,船上装载着许多瓷器,皆是历史的象征。
经鉴定,这艘沉睡800年的船只,其上的文物价值3000亿美金。
“南海一号”平卧于海底,虽然大部分船身被淤泥覆盖,但是仍是掩饰不住通体的风姿,他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韵味十足。
天公作美,在一次下潜任务过程中,潜水员意外的发现海底的能见度提高了不少,于是他用随身携带的摄像工具对海地进行了拍摄。
这段影像,使人们更加充分的认识了“南海一号”,这段影像也是对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重大肯定。
古人的生活痕迹以如此形式呈现给我们,作为后人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文物呢?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崔永. “南海 1 号” 发现始末[J]. 广东艺术, 2008 (2): 17-21.
张澜. “南海一号” 的时空之旅——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 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J]. 中国科技奖励, 2007 (12): 22-26.
《大自然探索》编辑部, 崔勇, 胡思源. “南海Ⅰ号”——跨越800年的传奇(上)[J]. 大自然探索, 2024, (3):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