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及“李白”,大多数人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的标签无疑是“诗仙”。这位文学巨匠一生挥洒自如,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至今尚有1166篇流传人间,广泛载入教材,以至于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能诵出几句李白的佳句。这不仅彰显了他在华夏大地上的显赫地位,也印证了其文采斐然,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李白的书法成就同样深厚,遗憾的是,目前仅存留一幅书法真迹为世人所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上阳台帖》。这25字的四言诗,落款“太白”,以行云流水般的草书挥洒而成,生动描绘了王屋山的巍峨与河流的悠长,同时表达了对司马承祯作品的敬仰之情,整篇观之,如饮醇酒,畅快淋漓,恰如李白彼时心境的自由奔放与博大胸襟,草书的运用更是展现了他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与非凡气度。

此帖前后,还留下了诸多历史名人的痕迹: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乾隆帝的“青莲逸翰”,以及元明清各代文人墨客的题跋与印记,密密麻麻,目不暇接。这些痕迹不仅让人感受到《上阳台帖》在古代的崇高地位,也间接证明了李白作为书法家的认可度,连帝王亦竞相题词,可见其书法的艺术价值非同小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作为诗仙李白的唯一传世书法作品,其背后蕴藏着一段不凡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文坛巨匠共同探访司马承祯,遗憾的是司马承祯已仙逝。面对遗像,李白感慨万千,诗圣杜甫亲自铺纸,边塞诗人高适研磨,李白挥毫泼墨,留下了这幅珍贵的墨宝。这幅作品不仅串联了唐朝的数位历史名人,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成为文化瑰宝。

《上阳台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巧,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作品采用楷书体,笔触简洁有力,字形流畅优美,充分展现了李白的书写风格和个人魅力。每个字的线条都流畅舒展,气势磅礴,透露出李白豪放自信的艺术风格。然而,《上阳台帖》的保存之路并不平坦。历经千年沧桑,战火洗礼和岁月侵蚀,许多古代文物都难以幸免。这幅纸绢本的字帖,尺寸为纵28.5cm,横38.1cm,共有5行25个字。其传承谱系跨越千年,从宋徽宗到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等,再到近代的张伯驹。

1937年,张伯驹在郭葆昌家中偶遇此帖,一见之下,震撼不已,凭借其卓越的鉴定能力,他当即认定其真伪,并提出20万大洋的高价欲购得此宝,预付了6万大洋。以当时的物价计,这笔巨款足以购买461座北京四合院,足见张伯驹的决心与魄力。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余款未能如约交付,实际上,张伯驹是以6万大洋的代价购得了《上阳台帖》。

不久,日本人觊觎此帖,先是提出购买请求,遭拒后竟采取极端手段,绑架并囚禁张伯驹长达数月,企图以此迫使他就范。面对威胁与折磨,张伯驹坚贞不屈,虽损失了其他众多藏品,但《上阳台帖》始终未落入敌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

战乱平息,新中国成立,张伯驹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将包括《上阳台帖》、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赠张好好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在内的大量珍稀藏品无条件捐赠国家。这些文化遗产,其价值已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阳台帖》等珍贵文物因他得以保全,并最终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研究李白及其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铭记历史,珍惜先贤智慧,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