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哈欠,无奈地说:“我昨晚又失眠了”;

无精打采,默默地点上一杯咖啡,念叨着:“失眠可真遭罪”......

——你身边是不是总能碰见失眠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失眠好像变成某种“社交货币”,成了当代人时刻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殊不知,可能我们连到底怎样才算失眠都没搞明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睡不着的经历,睡不着就是“失眠”?失眠就是睡眠时间短吗?

当然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一生几乎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中度过,我们自认为已经足够了解睡眠,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关于睡眠的误解,看看你中了几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呼噜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人说睡得香才打呼噜,有人说打呼噜是太累了......

都不是!

打呼噜是上气道存在狭窄的重要标志,打呼噜往往会导致睡眠频繁中断,深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因此,睡觉打呼噜的人醒后常常会感觉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上气道狭窄严重的打鼾者可能会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很容易让人在睡眠中被憋醒。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的出现。

所以打鼾需要高度关注,及时就医,进行睡眠监测、诊断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得少不益于健康,睡得多总不会有坏处吧。”很多人都觉得睡得越多越好,更有甚者每天能睡12小时以上。真的是睡得越多越好吗?

当然不是!

有研究结果证明,睡8个小时以上的人并不比睡6、7个小时的人更长寿。过多的睡眠不仅不会增加精神和体力,反而会使人感到头昏脑涨、疲乏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眠的好坏,不是单纯的以睡眠时长来判断的,而是要看第二天是否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动确实对睡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注意运动时间,很多人认为,晚上睡不着时可以起来做运动,尽量让自己很累,然后就能很快睡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过量、剧烈运动,会令大脑兴奋,你可能会更加难以睡着!所以,运动最好是在白天,睡前4小时内就不要运动了,否则会影响睡眠。

对夜生活丰富的现代人来说,早睡早起难度很大。于是有一大波人选择了晚睡晚起,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只要睡够时间就行,几点睡不重要,哪怕凌晨3点睡,只要睡够8小时,也是健康的。

这个观点恕我不能同意!

其实我们的睡眠是有节律的,在该睡觉的时间里睡觉身体才会恢复,其他时间睡觉休息的效果并不那么好,而且会破坏睡眠节律,影响身体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显示,入睡时间在半夜12点(或更晚)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而晚上10点~11点入睡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低。

也就是说晚上10-11点睡相对更有益于健康。所以我们还是要养成健康的作息、规律睡眠,尽量在11点前入睡。

早晨起来,清晰地记住了梦境,就代表着睡眠质量高?

那可不一定。

实际上,人只要睡觉就会做梦。人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我们每天晚上的睡眠,都是从 NREM 睡眠到 REM 睡眠再到NREM睡眠的过程,一般来说每晚都要经过 4 - 5 个这样的循环,而生动的梦境都是在 REM 睡眠中发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人早晨醒来的时候,正好是从 REM 睡眠中醒来,这部分人就会把梦境记得比较清楚。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在 NREM 睡眠时醒来,所以就会觉得完全不记得梦境了。

所以说,记不记得住梦境不能作为睡眠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只是恰好你在容易记住梦境的时期醒来罢了。

关于睡眠,还真不是大家普遍相信的观点一定是对的,还需要我们仔细辨别,以免因为错误的认识影响健康。

你身边有相信这些睡眠“谣言”的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