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管护员救助受伤的普氏原羚。沙岛保护站供图

6月20日,阴天。

一碗奶茶、几块馍和一点菜蔬,简单地吃过午饭后,青海湖泉湾保护站生态管护员刚群丹巴、多杰措毛带上望远镜、巡护日志等必备用品,跟同事们一起去泉湾湿地开展巡护。

刚群丹巴今年30出头,来管护站差不多有两年了,而藏族姑娘多杰措毛去年才从青海师大毕业,虽然年轻,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每周两三次、每次来回几十公里的巡护工作,他俩一次也没落下过。

巡护工作的内容比较庞杂,从认真记录野生动物种类及活动状况,到观察植物增减及长势等情况,再到捡拾垃圾、巡护河道等等,都在他们的职责范围。

天气阴沉,起风时湿地周边有点冷,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刚群丹巴的工作积极性。“这段时间来旅游的人比较多,我们要比平时更加用心守护好泉湾,即便没人监督,也会自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更重要的是,湿地里有一对黑颈鹤正在抚育两只黑颈鹤宝宝,大家平时很关注。之前,多杰措毛跟志愿者一起给它们筑了巢,投喂了食物,即便这样,隔个两三天时间不去看看,管护员们就觉得心慌慌的。

好在,当天黑颈鹤一家状态不错,刚群丹巴透过望远镜观察到,两只大的黑颈鹤在水边神态自如地觅食踱步,两只小的在一旁嬉戏玩耍,好不惬意。

监测完栖息地里的水鸟,刚群丹巴他们又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旅游景点宫宝洞,检查环境卫生和设施运行情况,确认一切无虞后才返回驻地,接着开展其他工作。

在青海湖流域还有江西沟、黑马河等保护站,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中,初步构建起了与国家公园相适应的“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处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最前沿的6个保护站,成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一线堡垒”,而像刚群丹巴一样的生态管护员,用心用情履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一线资源调查、巡护管护等工作,为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坚决扛牢维护青海湖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深谋细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措施,投资1.24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14项生态保护项目,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随着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旗舰物种保护成效显著,植被盖度逐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喂,是保护站吗?我在沙岛保护区的草场里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动物,你们赶紧来看看吧!”

6月7日,在辖区内开展日常巡护监测工作的青海湖沙岛保护站生态管护员接到牧民群众打来的求助电话。循着电话里表述的方位,生态管护员迅速赶赴现场。经过一番仔细寻找,终于在离求助牧民家草场两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只受伤的普氏原羚。经初步诊断,判定这是一只两岁幼羚,而且伤势较为严重,急需救助。

时间不等人,为了救活这只幼小的普氏原羚,在向海晏管理分局进行汇报的同时,生态管护员也做好了连夜赶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准备。最终,这只受伤的普氏原羚在当晚被送到专业救护机构,得到悉心救治和管护,等待达到放归条件后,再放归大自然。这也是该保护站自5月份以来救助的第3只普氏原羚。

在此之前,沙岛保护站生态管护员与哈尔盖派出所森林警察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活动时,还在沙岛保护区纵深沙丘中监测到多处野生叉子圆柏自然生长林地,面积最大的成片区位于海拔3350米左右的沙丘顶部,约1平方公里。

普氏原羚、荒漠猫、马麝、马鹿、黑颈鹤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次被发现,特色植物的自然生长面积不断扩大,显示了环青海湖区域食物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河岸侵蚀,乱石遍地,水流浑浊,这是长约90公里的湟水河海晏段的旧貌。如今,随着海晏县湟水河干流河岸带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一条集文化展示、亲水漫步、湿地体验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景观长廊出现在湟水河源头,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

同时,项目通过保护和恢复湟水河干流的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湿地生境,减少了入河污染负荷,削减了入河氨氮污染,建设区内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

“湟水河现在的变化确实大,以前水哪有这么清!”在捡拾河边枯枝和垃圾的河道管护员李守军对记者说,“现在河道两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在这里工作很舒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用了“轻干预、浅介入”的“微创”修复理念,整个项目实施没有使用混凝土,没有外运一车土石方,项目实施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生态安全隐患。

“建设施工时,为了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全部实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修复。”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江保华告诉记者,“我们利用从河两岸草地中清理出的石头,设置了拦河坝,堆砌成天然河岸,既美观又实用。”

在一项项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之下,青海湖交出了一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满意“成绩单”。在大自然精灵们的“选择”下,大湖之畔,万物并秀,和合共生。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何敏

编辑:谢青玉 责编:鲁东 监制:马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