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羽毛球想必财友们并不陌生。据体育总局的一项全民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除了基本的“健步走”,羽毛球在中国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整个羽毛球人口高达2.5亿。

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羽毛球运动经常参与者约有2000万人,普通爱好者约有1.5亿人。

新冠疫情之后,国人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带动国内羽毛球人口数量明显增长,民间赛事一片火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羽毛球大涨价

然而,最近一年,羽毛球相关器材装备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其中损耗率最高的羽毛球涨价最为显著。2023年下半年至今累计涨幅历年最高,普遍超过20%。

有圈内人士在网上盘点道,疫情前,羽毛球的价格温和上涨,基本保持每年调涨一次的频率,和经济增长大体同步,疫情后的一年多里,羽毛球价格变成了大约每季度调涨一次。一般是每组(标准组一组12个,但各家产品数量不一)涨价10-20元。

之所以这样的涨价格外引人注目,实在是因为羽毛球的易损性太强。在百度贴吧的羽毛球吧中,就有人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一般一个羽毛球能打多长时间啊”。

答案不一,从最短的10分钟左右,到最长的3小时左右。总的来看,和击球力度、位置、频次有很大关系。所以羽毛球有多耐打是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大体平均一下,羽毛球玩家约莫1小时打坏并更换1个球。之所以强调更换,是因为包括笔者在内的轻度玩家,很多时候坏一两根毛还会接着用。

简单梳理了一下当前的羽毛球行情。根据材质和工艺,不同级别的羽毛球对应不同的价格。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羽毛球价格不一,从业余入门的3元一个,到专业比赛用球的10元一个。

参照这个价格,如果半小时不到就用坏一个球,那羽毛球真就算是大众体育中“贵族运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羽毛球涨价系奸商作梗?

在此之前,笔者一直觉得羽毛球的毛像假的,是工业制品。不过随着本轮羽毛球大涨价,关注了一番之后,才发现原来羽毛球到现在都还是用的真毛。

商品价格变动,一般无外乎三种因素需求、供给和货币。货币与宏观经济有关,不必细说,这里主要复盘一下羽毛球的供需情况。需求端,上面已经提到了,很好理解,疫情之后,羽毛球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对羽毛球的需求自然也随之提升。

下面重点说一说供给端。

首先需要破除一个广为流传的阴谋论。关于最近的羽毛球涨价,一直有说法是大厂作祟。有厂商在囤积居奇,导致市面上毛片的供应量减少,致使作为终端产品的羽毛球被迫涨价。这个说法看似有理,毕竟消费者能直接感知到的,只有羽毛球品牌,顶多对羽毛球加工有所了解。

然后基于一个朴素认知:当前的中国,除了芯片等高技术产品,其他是基本不可能短缺的。

基于这样的看法,自然会推出此中有奸商作梗的结论。并且,这样的结论还能找到一两个具体事例的支撑,因而更具“说服力”。毕竟,在任何品类的价格上涨中,总会有人嗅觉灵敏,发现商机,靠商品周转产生的价差获利。所以,这样的身边经济学很容易就能凑齐论点和论据。

但是这一观点解释不了,为什么疫情前,羽毛球只有温和上涨,也解释不了,在当前物价整体低迷的情况,做多毛片从长远看能否获利。道理很简单,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是价格敏感型,羽毛球价格不跌反涨,只会抑制玩家的需求,或者使得部分玩家搞装备降级,从比赛用球降为业余用球,从高级球降为低级球。这种情况大面积发生的话,囤积居奇者的货很可能就砸手里了。

这样分析,并不排除“奸商作梗”的可能性,但大体上,奸商作梗不太可能是这波羽毛球涨价的主导因素。

所以问题在于,作为羽毛球原材料的毛片到底缺不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片短缺与猪价

目前来看羽毛球的的核心原材料是鸭毛和鹅毛的毛片。一般认为鹅毛球的击球感最好,所以也最贵。

鸭毛则主要来源于水鸭、豚鸭和鹚鸪鸭。当前我国养殖鸭的主流是樱桃谷鸭,然而樱桃谷鸭的毛片制成的羽毛球,很不耐打,所以市场上并不多见。根据樱桃谷育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樱桃谷鸭“商品代鸭”出栏量在我国白羽肉鸭中的占有率常年稳定在60%。

换言之,一大半的鸭羽和羽毛球爱好者无缘了。这一情况客观上限制了羽毛球毛片的供应。

然而羽毛球的供应问题还不止于此。羽毛球所用毛片,是鸭鹅翅膀上的大羽。平均一只鸭子可供使用的大羽在14根左右,一只大鹅可供使用的大羽在20根左右。目前通用的羽毛球由16根羽毛组成,所以一个羽毛球平均需要耗鸭1.14只,或者耗鹅0.8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2019年,我国肉鸭出栏量突破40亿大关,飙升至48.78亿,此后出现了一定的回落。2023年肉鸭出栏量为42.18亿只,占全球总出栏量80%以上。另外,2023年商品鹅出栏量5.15亿只。

从产肉的角度,这样的规模很大,从打球的角度就不是了。即使不考虑樱桃谷鸭的羽毛不适合做成羽毛球的情况,把所有的肉鸭和商品鹅都算上,产出的毛片也就够制成43.4亿只羽毛球。

这个数字乍一看不小,可和我国目前同样庞大的羽毛球参与者一比就不够看了。2.5亿参与者,即使人均一年只用一组球,也30亿只了,何况还有2000万经常参与者。所以这么看,我国羽毛球供应确实是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

另外,如前所述,这两年,我国的畜禽养殖规模相较于历史高位出现了下滑。原因就是畜禽养殖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

根据金投网数据,疫情前的2019年6月份,鸭肉价格在7.5元/公斤上下,到2019年底,受猪肉价格带动,一度冲到16.5元/公斤左右,大量养殖户在这前后入场,所以养殖成本高企。而6月26日鸭肉价格为6.5元/公斤。价格的变动也和肉鸭出栏量的变动相互印证。

养鸭不赚钱的原因在养猪不赚钱上。因为猪是中国畜禽消费的绝对主力,猪价是畜禽价格的锚点。

所以猪价还在爬坡的当口上,无法指望鸭鹅能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羽毛球大涨价暴露了全行业的一大痛点。羽毛球的主要原材料是养殖业的副产品,因而羽毛球产业极易受到养殖业的影响。尽管如今市面上已经推出了尼龙球、碳纤维球等竞品,但相比真羽毛球,在使用性能上仍有诸多不足。

所以,只能得出一个略显悲观的结论,短期内,羽毛球涨价无解。

喜欢打羽毛球的财友,要想省钱只能打球的时候别那么暴力了。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