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社”前董事长陈国祥今日发文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中国的科技赶美有望!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封锁,或可得计于一时,但长远还是无法抵御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势头。

文章的判断有三个:
一、美国对中国科技“卡脖子”力道愈来愈强,范围愈来愈广。但是,美国科技未必能永远独占鳌头。英国《经济学人》最近报道指出,根据两大科学指标的高引用率论文数量和自然指数,中国已经名列前茅;从植物生物学、人工智能到超导物理学等领域,中国均处于研究前沿,已成“科学超级大国”,而由美欧日主导的“旧的科学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终结”。

二、中国出口产品近年遭受欧美国家杯葛,主要原因在于不再是在低阶市场为富裕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是在技术、资本密集生产领域输出欧美国家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如电动汽车、锂电池、光电绿能产品。中国正以举国体制拉动科技创新发展,“超英”早已是完成式,“赶美”是现在进行式。

三、由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推进引擎太过强大,美欧不得不透过关税、制裁和限制输出等绊脚手段阻止中国技术升级。美国的战略不太可能奏效,因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正以惊人速度推进,科学家进行一些全球最好的研究,特别是在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文章也指出,中国科技近些年有长足进步,但短板也不少:

一、高端芯片,美国正结合盟邦掐住中国科技咽喉;

二、中国目前的科技优势集中在应用领域,基础研究仍然远远落后,而且国家投入的资源及科学人才的积极性都不足,这是根扎不深的具体表现,亟待补强。

三、大部分的研究支出都由国家主导,民营企业科研投入有限,由于国家支持力强大,所以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独占鳌头,中国甚至在军事领域也发展迅速,像量子运算或高超音速武器都成功获得提升。

与陈国祥的判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叶家兴则发文从另一角度来描述中美间的竞争态势。文章指出,除了消费产品以外,更令人感叹的是广泛的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光芒逐渐黯淡。《华盛顿邮报》近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曾在中国享有美誉,但如今光芒不再”,美国正失去在中国的软实力优势,现在看好莱坞电影、《六人行》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叶家兴还提到,除了消费品牌与文化娱乐,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连到美国旅游的兴趣也滑落,预计今年前往美国的中国游客130万,不及2019年的七成。与国外相比,即使是四五线城市,国内旅游景点的吸引力都不输所谓的先进国家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代变化莫测,永远不变的是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刻,中西流向的反转,至少体现在消费、文化及旅游等方面。也许西方的月亮光芒仍在,只是已经不再盖过东方月亮的光芒。”叶家兴认为,这对全球发展无疑也是好事,毕竟我们千年以来的信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比起西方‘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单里’的残酷霸道思维,以道德与仁义为基础的王道思维更值得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