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379篇原创文章 -

三个月前,我看到一位书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动态:「挑战100天读完33本书!」并附加了一张书单图片。

当时我虽为她的计划点赞,但还是不太看好她能完成这个任务。今天我问她进度怎样了,她说只读了一本,基本上宣告失败了。

其实我早就知道她挑战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她而言阅读任务量过大,二是选的书比较难读。只是别人还没开始做,我就不好泼冷水。

她肯定读过二志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作者虽提倡通过短期大量阅读,比如100天读完33本书,以此来培养阅读习惯,但我还是建议选择好读,且篇幅短小的书来读,先完成任务再说。

假如你像这位书友一样,一个月才勉强读完一本书,现在却突然要求自己三天读完一本,阅读强度大了十倍,加上她不擅长阅读,阅读时间也没多少,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果她想养成阅读习惯的话,不妨从小习惯开始做起。比如从读一页书做起,只读一页,不要贪多。

从第二天起每天在前一天基础上增加一页,即第二天读两页,第三天读三页,以此类推。到了第100天时,就能做到每天读100页。

这个方法适用于每个想培养阅读习惯的人。你别小看一开始的每天只读几页书,它已是良好的开端,你只需在后一天增加一页,就能在不算长的时间里读了大量的书。

你看,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习惯,一旦坚持下来了,它产生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当你每天的阅读任务到了一定量,比如在第200天时每天读200页是极限了就停下来,今后就规定每天读200页,风雨无阻。

到了这一步,再回过头去完成类似100天读33本书的计划,就非常容易了,甚至你都觉得这样的计划很无聊。

这位书友在100天里读不了33本书的第二原因,是她高估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她的书单里有不少社会学、伦理学的经典。

比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波伏娃的《第二性》,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还有以赛亚·伯林《自由论》。

这些书很难在三天之内读完一本,即使勉强读完也只是快速浏览一遍,意义不大。再说,在三个多月里高强度,且持续地阅读类似的经典著作,一般人很难消化。

一旦阅读激情受挫,就有可能中途放弃,这位书友就是明显的例子。她只是去收集别人推荐的经典著作,而不问适不适合自己。

如果她选择相对好读的职场技能提升读物,比如《小强升职记》、《深度工作》等,就容易完成挑战,也提高了阅读兴趣,至少不会因为挑战失败而丧失信心。

尤其在你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之前,老老实实去读一些与当前能力相匹配的书,收获更大。

当你发现自己读同一类书没有任何难度时,就选择难一点的书来读,如此螺旋式上升,才能读懂更难的书。

不过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是随性阅读。看到好书就读,或者别人都说好的书就加入到自己的书单里,这并非明智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到了「守破离」,这个概念在日本的茶道和剑道文章中反复提及。

「守破离」是由三个字合成的,分开来说:守是基础阶段,破是融会贯通,离是自成一派,这三个阶段是逐级往上进阶的

如果你还处于「守」的阶段,就踏踏实实阅读相关的基础读物,哪怕读教材,其他书再经典也与你无关。

等你打好了基础,上升到了「破」的阶段,就开始阅读各种经典著作,届时你自然能读懂比较难的书了,收获一定很大。

可是那些有争议,尚未有定论的书,你还不能去读,因为你的判断能力较弱,到了「离」阶段,即你已经自成一家了,在百家争鸣中才不会随便站队。

这也是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这位书友挑战100天读完33本书的原因。她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书单里涉及的几个领域,还都处于小白阶段,想要读懂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显然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比如伦理学,她更适合读《伦理学是什么》或《伦理学的邀请》,而不是《正义论》。

实际上,二志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说到的100天读33本,有不少人在实践,它确实是一个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方法,让不少人通过挑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可是在选书时,首先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其次才是选择从什么时候开始,否则100天里你还是读不了33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