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仲夏时节,万木葱茏。6月22日至24日,27名来自安哥拉、博茨瓦纳、乌干达、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记者参访榆林,以亲身感受向国际社会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榆林实践,全面真实展现榆林这座魅力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赞榆林治沙模式

外媒记者一行走进榆林林业展览馆,认真听取介绍,观看历史镜头、动植物标本、文献资料,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在展厅4D影院,外媒记者如同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毛乌素沙地的变迁及生态环境改善后的大美榆林。

在榆阳区小纪汗林场万亩樟子松基地,外媒记者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记录这一壮观场面。

外媒记者一行还走进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在座谈会上,听取了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石长春作的介绍,了解了榆林人民“南治土,北治沙”的伟大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中非《中非晨报》的记者于连·贝拉看到榆林治沙很有成就,想把榆林的治沙经验进行报道,分享到非洲地区。赞比亚国家通讯社的记者琳达·穆佩莫,对榆林沙地变农田的做法很感兴趣。贝宁《外交标签》杂志的记者赫尔伯特-拉贝尔·阿乔维表示,榆林是在对环境友好的基础上进行治沙,同时发展经济,他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点赞。

领略特色陕北文化

《走西口》《赶牲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一首首陕北民歌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唱响,在陕北民歌手的引领下,外媒记者跟着旋律唱起来。

来自刚果(金)《精英论坛报》的记者特里西亚、赤道几内亚《真实赤几》杂志社的记者阿瓦、安哥拉《安哥拉日报》的记者阿尔明多·佩雷拉现场分享了自己国家的歌曲。音乐相逢,拥抱世界。

陕北民歌博物馆讲解员在讲到陕北秧歌时,外媒记者手拿彩扇,跟着扭秧歌的老师扭起来。嘹亮豪迈的信天游,热烈奔放的大秧歌……榆林非遗荟萃,让外媒记者大开眼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榆林渡渡美术馆内,毛里求斯广播公司的记者阿斯塔沙玛·奇塔蒙很是激动,“没想到在遥远的中国,竟然有以我们国家的渡渡鸟命名的美术馆。”榆林渡渡美术馆取名于世界上最后灭绝于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希望从渡渡鸟灭绝的历史里,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阿斯塔沙玛·奇塔蒙还现场采访了榆林渡渡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平,她要回去做相关报道。

陕北民俗博物馆里,外媒记者边走边看边记录,参观生存之本、乡土之味、黄土之裳、生活之居等各个展区,了解陕北民俗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媒记者一行还参观了算盘博物馆,游览了古城步行街、镇北台,一路赞不绝口。

卢旺达“时间”网的记者泰奥菲尔·尼伊特格卡拿着相机一直在拍摄,定格在榆林的不同瞬间,他想把在榆林所看到的一切回国后分享。“这几天参观的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了榆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了解了榆林传统的习俗,这些博物馆传承着历史,我受益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待未来多方合作

在榆林经开区规划展厅,外媒记者听展厅讲解员讲述一块煤如何变为一滴油。

“企业如何落实‘双碳’目标?”莫桑比克通讯社记者赛尔萨·若昂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提问。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促进新能源耦合发展,提升煤炭转化经济效益,源头减碳、中间降碳、末端固碳,推动煤化工产业实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赛尔萨·若昂表示榆林能源化工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之路可以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媒记者一行还走访了科创新城清安优能榆林有限公司等。这趟榆林行,外媒记者表示收获颇丰。

“这几天在榆林,我收获很多,虽然在此之前我在网上有所了解,但是来了之后发现这里比我想象的更美。”纳米比亚《密友报》记者乌阿瓦泽·坎古阿希维说。

“不管是在环保领域还是其他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我们都期待有所合作。”毛里求斯广播公司的记者阿斯塔沙玛·奇塔蒙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斯塔沙玛·奇塔蒙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来榆林。“我们这次来到中国后,每天都有不同的惊喜,人们非常热情友好。我将通过我们国家的媒体,讲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比方说这次来到陕西,来到榆林,我会把这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分享给我们国家的人民。未来我们一定还会再见。”

记者 王红霞 李杰

编辑 叶蕊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