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西部君

这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国内汽车版图加速洗牌。

典型如合肥、长沙、常州等一批过往在汽车产业上存在感并不强的城市,纷纷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汽车城”。

特别是西安,更是在2022年反超上海,一度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的标志性变化是,今年前5个月,国内汽车产量第一城也易主了——重庆以99.71万辆的产量,反超广州(94.73万辆),时隔近十年,再次坐上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之位。

并且,在全国所有省市中,重庆的产量也名列第二,仅次于广东。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产业的较量之外,过去几年,重庆与广州在“GDP第四城”上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两城在龙头产业汽车上出现新的竞争格局。这是否也预示着,两城的GDP排位,也迎来了“决定性”时刻?

01

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今年前5个月的汽车产量比较,并不排除后续广州会重新反超。重庆到底能不能成功登顶“汽车第一城”,依然还存在悬念。

但这一幕的出现,还是具有不寻常的意味。

要知道,2023年,连续五年蝉联国内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广州,创下了317.92万辆的产量。

并且连续几年汽车产量保持在300万辆左右,领先优势其实非常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重庆这一次“反超”,则明显多了一丝“黑马”气质。

2023年,重庆的汽车产量仅有232万辆,比广州足足低了85万辆。如此大的差距之下,竟然在今年前5个月完成反超,的确让人较为意外。

当然,将比较的时间往前移,重庆与广州的汽车产量差距,其实也没那么大。

早在2014年,重庆就以262.89万辆的汽车产量,首次成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此后的2015年、2016年,产量更是连续突破300万辆,继续维持“第一城”优势。

从这一点看,重庆这一次反超,堪称是“王者归来”。

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也标志着经历数年的转型摸索,重庆汽车产业又再次回到了“高光时刻”。

02

2016年之后,重庆汽车产业开启了一轮艰难的转型。

这从汽车产量的变化就可见一斑:

2017年~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分别是299.82万、172.07万和138.3万辆。最低点已不足高峰期的一般,可谓“腰斩”。

直到2022年,重庆汽车产量才再度回到200万辆大关,排名时隔7年重回全国第二。

重庆汽车产业转型的成功,其实主要也还是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崛起带来的新机遇。

2018年,重庆明确提出,坚定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努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眼下来看,这一步无疑是走对了。

这几年,深蓝、阿维塔、问界、赛力斯等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品牌风头日健。此外,重庆还成功引入了理想第三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搭上新能源汽车风口,孕育或引入一系列新品牌,让重庆汽车产业的产量和整个格局都跃上新台阶,甚至一改过去重庆造汽车相对“低端”的形象。

2023年,“重庆造”汽车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36万辆、同比增长29%,出口金额330亿元、同比增长50%。

同时,长安、赛力斯在东南亚、南美、欧盟等市场的渠道和工厂建设也快速推进。

相形之下,广州在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上,至少从目前看,则相对重庆要“慢半拍”,主要汽车品牌仍是以过往的合资品牌为主。

或者说,重庆比广州的汽车产业更早触及了转型的天花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上,无论是产业端还是消费端,重庆也在加速跟进。

前者,重庆提出在2024年,力争全年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100家,“专精特新”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200家,累计推动100家跨界企业生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后者,2023年,重庆新建成充电桩10万个,累计建成21万个,平均车桩比、公共车桩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换电站数量和换电车辆推广数量均跃居全国第二位。

去年6月,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其中就包括要瞄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对照此目标,可以说重庆汽车产业目前仍处于快速上升期。

03

新能源汽车时代,新晋“汽车城”的励志故事总是更容易打动人。

但重庆汽车目前的态势表明,传统汽车强市的发力同样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国内素来有传统六大汽车生产基地——长春、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重庆。

就近些年的情况看,这些城市的汽车产业表现,或者说转型速度明显出现了分化。

如果说上海是凭借特斯拉率先“抢跑”,那么广州、重庆则算得上是第二梯队的紧跟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的城市中,原有的六大汽车生产基地中,仅有三席入列——上海、广州、重庆。

不过,这还远不是洗牌的终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较量,比想象中的更激烈。这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变化就可见一斑。

2021年,上海以63.2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摘得桂冠;

2022年,西安“横空出世”,登上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宝座;

2023年,深圳则一跃而起取代西安,后者退居第三,上海则排名第二。

不过,留给各城市“进步”的增量空间仍非常可观。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3000万辆,达3016.1万辆,但新能源汽车产量仍只有958.7万辆,尚不足三分之一。

可以说,新的“汽车生产基地”格局,仍在孕育之中。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一切皆未知。

04

回到广州和重庆的GDP竞逐上,这一次重庆在汽车产业上所展现出的对广州的赶超之势,也有着标志性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每谈到这个话题,不同的争论很多。在GDP总量指标之外,其他多方面的人均指标上,重庆与广州的综合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汽车产业转型上,重庆能够表现出至少目前不输于广州的劲头,这一点其实非常难能可贵。

毕竟,城市的较量,或者长远发展的比拼,产业始终是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在这个方面,特别是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上,重庆能够建立优势,有后来追上的魄力,就相当于为未来的综合竞争,加注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