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内AI大模型玩家打出“价格战”,争抢用户的关键节点,OpenAI却拱手送来了机会。

6月25日,有开发者陆续收到OpenAI的“警告邮件”,文中表示,将从7月9日起采取额外措施,停止对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不支持地区对API的调用。

很快,国产大模型公司们迅速为国内开发者们制定了“搬家计划”,不仅拿出核心大模型,还为新迁移开发者提供Token“大礼包”和迁移指导。其中TO B为主的智谱AI迅速反应,随后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月之暗面、硅基流动等公司当日都纷纷跟进。

他们在抢占B端客户上作出了积极的表态。因为企业用户才是AI大模型落地、实现商业化闭环的最大驱动力。

国产玩家奋力迎接泼天机遇的背后,是目前个人、企业开发者仍对OpenAI依赖的现实。业内人士指出,一直以来,国内开发者会使用海外服务器作为“中转站”使用OpenAI的API接口,或购买OpenAI独家云服务提供商微软Azure云服务,通过Azure国际版中国用户也可以调用GPT的能力。

这使得,尽管OpenAI从未向中国市场开放服务,但开发者依旧还有“灰色地带”,可以调用OpenAI。此次发布警告信,是OpenAI首次公开明确地强调管控态度,意在加强封锁不在支持区域内的API流量。

AI大模型巨头的这一纸“禁令”,是否意味着国内AI生态将就此变天?

有行业投资人士分析,OpenAI此举实质意义不大,“警告信”只是进一步明确其在国家和地区限制上的表态。

一位AI创业者向华尔街见闻透露,OpenAI无法真正阻断“中转站”的访问手段,国内开发者依然可以绕开基于IP的限制,并且他们在调用大模型API接口时不会只调用一家,通常是分散式多家调用;而定位国际市场的开发者,则有自己的海外运营主体,应该不会被波及。

看似风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被分散,但这也将取决于OpenAI的封锁力度。

目前OpenAI官方尚未公布具体的限制措施,且向外界所传递出来的限制尺度并不清晰。有海外开发者在推特表示,自己处于OpenAl支持地区列表之中,但此次同样收到了“警告信”,其向OpenAl表示疑惑后,却并未受到官方正式回应。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业内开发者普遍认为,最受影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依赖OpenAI API,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这被业内称为“套壳”应用。

这两年的AI浪潮中,国内市场涌现出大量基于OpenAI技术的App,它们利用OpenAI的API接口,引入其先进的大模型,并“包装”成自己的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这包括一些聊天机器人、内容生成工具等App。

随着OpenAI新规生效,它们将失去核心功能的支持。OpenAI CEO奥特曼就曾表示过,套壳OpenAI的公司注定会消亡。

另外,借助OpenAI API进行数据训练和模型优化的企业也会受到不小冲击。他们可能也需要寻找替代的数据源和训练环境,以保证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

有接近阿里云的一位技术负责人向华尔街见闻透露,“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用OpenAI,但是其实很多机构在拥抱AI的路上,是先跟OpenAI做了场景对接优化,之后再去找私有化大模型”。

在上述技术负责人看来,OpenAI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尤其是是对特定需求的行业用户而言,“它有一些简单的框架工具,但是本意上还是以大模型的API服务为主,不完全符合一些行业级的要求”。他表示,“与其这样,不如用国产大模型和云平台来做这些事”。

业内人士指出,“借道”继续使用OpenAI的API,出于个人兴趣的开发者可以这么做,但对企业而言,不稳定性是高悬头顶随时会掉落的利剑。

此次OpenAI已经敲响了警钟,这也将倒逼中国企业更多使用国产大模型,促进国内大模型加快应用落地,规避日后潜在的风险。

这两年,国内大模型玩家们疯狂卷参数配置、打榜、降价,都是为了瓜分OpenAI的市场,甚至取而代之。360董事长周鸿祎直言,“国产大模型与GPT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

此外,周鸿祎认为,未来大模型的趋势是向本地迁移,“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自行部署本地大模型,速度更快也更加安全”。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每一次巨变既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

当“百模大战”进入下半场,大浪淘沙后,国内大模型玩家进入场景落地的关键节点,巨头的主动“退出”意味着更大的施展空间。不过另一层面,“鲶鱼”的退场,是否会削弱国内大模型赛道充分竞争的程度,还难以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AI竞赛正如火如荼,一切还都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