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首次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还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实践中,处处可见金融的足迹,而服务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了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作为首家在港澳地区均拥有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向“新”求变之路。该行以产业专业化为突破口、以华侨金融为抓手,聚焦“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聚焦“五大金融”重点领域,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产业金融为着力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了更好地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厦门国际银行坚定地将产业专业化作为银行战略发展方向,并持续深耕产业金融,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推动华侨金融、“五大金融”发展的维系纽带。

具体而言,厦门国际银行以所在地的现代化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进一步细分重点支持赛道,制定“KEB”客户分层策略,聚焦新能源、数字制造和绿色环保三大国家重点产业,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本地特色产业,打造“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方案,不断加码对现代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未来还将围绕11个一级产业大类、33个细分产业赛道目标客群,全面强化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客群覆盖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厦门国际银行产业专业化方向投放敞口贷款1022亿元;同时,在产业金融“动力引擎”强势拉动下,该行“五大金融”全面开花,贷款净增占全行各项贷款净增的115%。

——做好“五篇大文章”,为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动能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以“五大金融”中的科技金融为例,厦门国际银行不断强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将更多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积聚,充分发挥银行机构在投融资支持方面的应有作用。2020年以来,厦门国际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连续三年增速在25%以上。

HT公司是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碳化硅半导体纯外延晶片生产商。随着国内外电器厂家和新能源汽车对碳化硅外延晶片的需求与日俱增,公司订单与应收账款均随之快速增长,现金流压力亟待缓解。厦门国际银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总分支行联动,协同上门走访并为公司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最终成功审批5亿元免担保信用授信额度,有效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这是厦门国际银行服务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不仅如此,厦门国际银行还积极运用两家境外附属机构的独特禀赋,尤其是集友银行拥有香港地区1、4、6、9号全牌照的资源优势,通过强化跨境联动,形成了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商行+投行”产品体系,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投贷联动差异化、多元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大数据、区块链、平台金融等金融科技的优势及价值,重点围绕“场景+两链”强化科技创新,逐步完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及场景金融体系。当前,该行正加强与各类政府数据平台、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公司、核心企业合作,运用税务、工商、公积金社保、招投标、海关等大数据,打造并丰富融资场景,同时基于科技型企业特点打造专属产品,围绕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供、销”的场景金融产品体系。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绿色金融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双碳”目标引领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以新质生产力“含绿量”带动发展“含金量”。

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在“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广泛认可的绿色金融优势品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绿色产业,厦门国际银行全面开展绿色金融行业策略研究工作,细分绿色金融产业分类授信策略,同时积极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绿色金融认定、绿色金融产品研发、绿色金融营销拓展、环境风险管理等提供系统支撑,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全口径、集中统筹管理。

此外,厦门国际银行还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广泛调动市场人员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引导分支机构优先将信贷资源向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减排领域倾斜。2024年一季度末,厦门国际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幅9.31%、较上年同期增幅29.47%,绿色金融总余额较上年末增幅42.45%。

发挥特色禀赋优势,跨境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扬帆出海”

开放是创新的最佳土壤,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我国首家侨资背景的中外合资银行,也是唯一在内地、香港、澳门三地展业,且在三地均有法人机构的城商行,厦门国际银行立足“华侨基因”,深度服务华侨华人客群,截至目前,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业务量突破1500亿大关,已为超8.5万户侨胞侨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同时,凭借“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布局优势,厦门国际银行已深耕跨境业务多年,通过境内外联动协同,先后推出跨境担保、境外联合授信、跨境银团、跨境债券发行投资、投贷联动等产品,该行助力中资企业拓宽境外融资渠道、提升中资企业国际影响力。其中,2024年一季度境外贷款业务规模折人民币达24.75亿元,同比增幅近40%,同时2023年推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平台累计业务发生额折人民币已达277.5亿元。

在此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高效、灵活的服务要求,厦门国际银行多管齐下,着力打造“数据多跑路,客户不出户”的线上化服务体验,满足企业收支、投融资、汇率管理等各类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同时采取减免外汇衍生品保证金、给予外汇交易汇率、汇款、贸易融资手续费优惠等手段,切实帮助企业减负担、增动力。

2023年末,厦门国际银行成为上海电气巴基斯坦塔尔煤田一区块2*660MW煤电一体化项目(简称“塔尔项目”)银团首家获批参贷的城商行,并已完成塔尔项目的首笔放款。塔尔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重点推进能源合作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对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影响,并在全方位推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该项目顺利落地是厦门国际银行助力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扬帆出海”的一次重要实践。

扎实修炼科技内功,数字化转型优化金融供给

金融科技浪潮之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极大程度影响到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而对于新质生产力服务的质效要求,也将进一步倒逼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

去年厦门国际银行设立了“数字化发展与客户旅程转型委员会”,以统筹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围绕“减负、赋能、提质、增效”原则,全方位提升对内经营管理水平与对客金融服务质量,力求实现银行和客户价值“双提升”的经营目标。

在探索数字化、特色化的新金融服务模式过程中,厦门国际银行已建立了“Hello!梦想+”普惠金融品牌,依托数字小微、数字消费、产业供应链金融等平台,不断丰富特色数字小微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零售数字信贷余额超720亿元。此外,该行还发布了“国行E家”公司数字化品牌,构建“融升”创新授信、“慧升”支付结算、“盈升”渠道服务三大产品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量身打造数字化特色产品和场景金融服务,2024年一季度公司数字化贷款新增投放19.03亿元。

为了提升客户服务体验,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对12条客户旅程开展系统性重塑,从制度、流程、模式、科技等多维度多措并举。已落地举措累计精简约158个操作环节步骤,平均减少约58%,单笔业务端到端总耗时累计减少超过115小时,平均减少约62%。在客户旅程重塑过程中,该行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先行先试CHATXIB,创新提出业务场景智库、业务分析预警、多模态图文互生三级应用架构,为基层一线减负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风控体系是商业银行为新质生产力企业在信贷额度、融资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加码支持的底气所在。在风控保障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坚持“智慧革新、数字引领”的金融科技发展理念,注重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构建了风险数据、模型研发、智能决策、监测预警四位一体的智能风控系统,形成以大数据模型算法为核心的自主风控能力。

目前,厦门国际银行已搭建起统一风险引擎中台,实现全行风控规则、模型的统一部署与运行,统一管理全行各类产品的风险策略及决策过程,接入的内外部数据接口超过1000个,支持风控场景超过400个,部署风控规则超过5000条,年累计处理近3000万次进件,平均每天处理8万多次进件。这当中,厦门国际银行将自动化风险预筛、决策、预警等功能无缝嵌入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系统应用效果,逐步实现风险管理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保障各项业务高效运营。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厦门国际银行将继续向“新”发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禀赋,创新完善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百行千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文/姜逸